一代学术宗师钱锺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被誉为“文化昆仑”。无论是《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学术著作,还是与他的学术成就相平行而又相关联的《围城》《写在人生边上》等文学著作,对他毕生所贡献的学术成果的研究,业已形成一门“钱学”。深入体悟钱锺书的学问世界,从书斋内外体会其思想品格,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也能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
《钱锺书的学术人生》的作者王水照是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曾获“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称号,他与钱锺书相知相交38年,虽无师生之名,却有师生之实,对钱锺书的学术、生活有深入的了解。该书涉及钱锺书的曲折生平、为人处世、学术研究,以及对钱锺书手稿集的解读与探讨等领域,既有从学界同仁对钱锺书学术上的解读探讨,亦有作为朋友、学生的温情缅怀,所引所述或为权威文献资料,或为亲历亲访所获一手资料,呈现一代学术宗师钱锺书真实的学问世界。
学者的学术造诣和精神品格是互相支持、相辅相成的,钱锺书的学术造诣毋庸置疑,其学问精神更是令人敬佩。在《记忆的碎片》一文中,王水照回忆,钱锺书生前一再“诚诚恳恳地”奉劝别人不要研究他:一是反对写他的传记,二是反对建立“钱学”或“钱学体系”。但他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是传承和弘扬学术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化的特征及其走向过程中是无法回避的。生活中的钱锺书收敛锋芒、谨言慎行,尽力回避文网语阱,有时会给人明哲保身的印象,但真正了解钱锺书的人知道,他将自己嫉恶如仇的激情和洞若观火的明智藏进文字,坚守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立场。在王水照与内山精也的对话中,可以看到,钱锺书反复修订自己的著作,除少数是订正外,绝大多数为增补例证、发展和完善论点,表现出他潜心琢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心怀坦荡的学术品格。
宋诗是钱锺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宋诗选注》和《宋诗纪事订补》是他的宋诗研究专著,集中展现了他关于宋诗研究的成就,而在《钱锺书手稿集》等著作中也散落着他对宋诗的思考,有的占据着突出乃至核心的地位。宋诗的研究较好呈现了钱锺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治学理念,他强调要“打通”古今中外、新旧雅俗,探讨普天下共有的“诗眼”与“文心”。可以说,宋诗研究在整个“钱学”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王水照对宋代文学研究颇深,也对钱锺书十分推崇,但他读解钱锺书的宋代文学研究时,却非一味“仰视”,也不刻意“俯视”,而是怀有敬意和公允之心的“平视”。他从《宋诗选注》出版后的荣辱深沉谈起,客观解读《正气歌》未入选《宋诗选注》的原因、“无名之辈”左纬入选和删落之因、钱锺书有无理论体系等具体问题,从多个侧面呈现出钱锺书“潜心积虑以求精微,随事体察以验会通,优游涵养以致自得”的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
不同的读者读《钱锺书的学术人生》或钱锺书的其他作品,所得不尽相同。可走进“钱学”,走进钱锺书的学术人生,领略钱锺书的学问精神,一窥那个中西交汇的学术氛围和现已淡漠的旧学传统,必然能感受钱锺书的著作带来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认同,认识到“钱学”为身处当今时代的我们带来的正面意义。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 相识相交三十八年,亦师亦友:王水照教授前期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跟随钱锺书先生治学与工作;后期分隔京沪两地,仍不时请益,常得教言。与钱锺书先生虽无师生之名,而有师生之实,对钱先生的学术、生活有深入的了解。
◎ 以学者之心体悟“文化昆仑”,解读“天书”般的手稿集:钱锺书先生被誉为“文化昆仑”,他的学术成就大量保存于手稿中,博大精深,但难于着手,迄今尚未得到充分开掘,实为学界之憾。作为宋代文学领域的一流学者,王水照教授的治学之路深受钱先生启发,也更能贴近体悟钱氏治学理路。他多年来致力钱锺书手稿集的研究,本书即全面体现相关成果。关于钱氏学术究竟有无体系等众说纷纭的问题,亦结合自己对学术的理解,予以阐释。
◎ 着重一手材料,多种珍贵文献首次公开:本书共分四辑,涉及钱锺书的生平曲折、为人处世、学术成就、手稿集的解读与探讨等多个领域,以往来书信和亲身见闻、影印手稿、档案文献等为论述依据,对多种误解做出有理有据的辩驳。其中如钱锺书审稿意见原文、在日本讲座内容的手稿等罕见资料照片,均系首次完整公开,当可推动进一步研究。
作者介绍
王水照,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秋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春,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等。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五十余年,建树卓著,曾获多种教育部及上海市奖项。
内容介绍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