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5/15/content_964327.htm
柳已青
义宁陈氏家族,从陈宝箴至陈寅恪,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是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绕开的一笔。自蒋天枢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和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陈寅恪热从未降温,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命题。获知中华书局要出版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后,又读到《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三个女儿写父亲母亲,比起其他版本的陈寅恪传,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两本书的出版,是否会催生又一轮的陈寅恪热,亦未可知。
《也同欢乐也同愁》吸引读者之处有三。一是披露陈寅恪和唐筼家庭生活的众多细节,既有一饮一啄的饮食,也有琴瑟相合的唱和。二是描绘了与陈氏家族休戚相关的诸多社会名流的精神肖像,有晚清重臣陈宝箴、唐景崧、俞明震,也有民国要人俞大维、傅斯年,从亲眷的角度,展现俞大维的清廉、博学和风度,令人印象深刻。三是详细描绘陈寅恪和陈门弟子的交游往来。
在历史突飞猛进的转折点上,常常会转倒一批人,像陈寅恪这样“不自由,毋宁死”的学者,旷百世而难一遇。从一家人经历的中国往事中,可以感受到百年中国的风云和沧桑。陈寅恪的家事和国事紧密相连。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日寇攻陷北平,此时卧病的三立老人绝食而死。陈寅恪一家南渡西迁,颠沛流离,流亡万里的经历,从此书附录的唐筼的《避寇拾零》中,可以感受到,那一代学人的心灵史和离乱曲。
自抗日战争起,一直到陈寅恪在“文革”的暴风骤雨中病逝,他屡屡以古体诗表现家庭的聚散、个人的遭际,同时也折射出国家的兴亡、时代的变迁。称陈寅恪的古体诗为20世纪的诗史,大抵不差。任何一本陈寅恪的传记,都不能忽视陈寅恪古体诗中隐含的历史密码。即使《也同欢乐也同愁》也不例外,作为女儿,频频征引父母的诗作,在写作书稿时,不难体察到三位女儿笔下的涌动的情感,隐忍,节制,又痛彻心扉,难以忘记诗中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个人沉浮。
1938年,陈寅恪自香港到蒙自西南联大文法学院任教,所带未竟书稿以及批注的珍贵书籍两大箱,被调包。二十年来辛勤耕耘的成果丢失,陈寅恪身心受到打击,刚到蒙自就染上疟疾。在这年的七夕节写道:“人间从古伤别离,真信人间不自由。”唐筼和曰:“秋星若解兴亡意,应解人间不自由。”
1945年除夕陈寅恪身卧病床,目疾加剧,感怀伤时:“四海兵戈迷病眼,九年忧患蚀精魂。扶床稚女闻欢笑,依约承平旧梦痕。”抗战胜利,赋诗抒发8年的无限感慨:“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一家人的悲喜生动表情,镶嵌在历史大事件之中。
迁居岭南后,晚年陈寅恪眼盲膑足,著书唯剩颂红妆,“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那种四顾苍茫的孤愤,欲说还休的隐衷,还是传递了出来:“齐州祸乱何时歇,今日吾侪皆苟活。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陈寅恪在1963年中秋所作的叙愁诗其中前四句云:“非生非死又一秋,不夷不惠更堪羞。宋家玉斧诚难问,梁室金瓯忽惹愁。”字字似有血泪,句句发自肺腑,沉痛极了。
和父亲母亲相比,陈氏三姐妹度过劫波,看到了历史阴霾消散之后的阳光。在写这本书时,家事国事写到伤心处,哀而不怨。一个不能温柔透视历史、与历史达成和解的人,不可能蘸着泪水和思念写作这本书。
此书具有兴亡味,莫作寻常家庭看。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坚守气节,捍卫尊严,不为时事和流风所移易,遗世而独立的陈寅恪,令后人肃然起敬。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