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二种》编辑手记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郭时羽
2019-06-17 15:26:16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前阵子,一款“出版人专用苏大强表情包”刷遍朋友圈。“扶我起来,我还能改稿”“拖稿一年半,交稿1个月要出书”……张张戳中编辑们的心。看起来这么苦,为什么还有人前仆后继投入出版这个行业?为什么工作多年的老编辑一边吆喝着“扶我起来”一边投身书稿乐此不疲?
或许,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些情怀吧。于我而言,便是因为能看到好稿子、甚至能亲手打造偶像的书,以及喜欢跟学界的师友们往来就教。而这两点,在今年出版的《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二种》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沈祖棻先生,20世纪最出色的女词人、女学者之一。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读着她的《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走进中国古典诗歌的大门。而她的丈夫、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说:“她首先是一位诗人、作家,其次才是一位学者、教授。她写短篇小说、写新诗和旧诗,主要的写词,这是她的事业,而教文学则只是她的职业。”以“其次”为学,已然取得如此成就,她的创作,该有多了不起呀!无怪乎朱光潜为她题诗云:“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
程千帆、沈祖棻先生合影
遗憾的是,1977年,当数十年的战乱与建国后的动荡终于过去,新的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候,她却因为一场车祸意外离世,未能和程千帆先生一同来到南京大学,未能亲眼见证程先生厚积薄发的学术辉煌。程先生曾对门下喜爱诗词的学生说:“如果祖棻还在,本该让她来教你,她写得比我好。”程门十弟子,每一位都是当下古典文学研究界的一流学者,都有各自的领域。他们虽未曾见过沈先生,却都了解她、敬爱她,从程先生那里或多或少地得到过沈先生的遗芬。这次做书,便得到了南京大学诸位老师的鼎力相助。
1
获得手稿
故事的开始,还是要从沈先生的女儿程丽则和外孙女张春晓说起。2018年6月初,一场关于吕碧城(另一位民国著名女词人)的纪念研讨会在普陀山佛学院召开,我在那里遇到了程、张二位。在此之前,我已经注意到2019年是沈祖棻先生诞辰110周年,正希望能做些什么作为纪念。交谈中,她们聊到在南京故居,还保存有沈先生的一些手稿,但具体情况不明,而张春晓现任教于暨南大学,她们一家都长居广州,并不常回南京,于是只好先简单约定:哪天她们回宁时会留意手稿事,到时再商量。
这一等,便是近3个月。一直到我几乎不抱希望的时候,8月底的一天夜里,春晓忽然发来消息:“我现在南京,找到外婆手稿,以讲义为主……” 读者诸君,可能想象我当时的振奋惊喜?
随即她发来简单整理的目录。其中有不少零散的文件,还有一些不能确认是否沈先生手迹者。这时已是夜里十点多,她说后天一早就要离开,待中秋时还会来,是否到那时再约见。我一盘算,沈先生的生日是1月29日,距离110周年诞辰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即便现在开始,时间都很紧张,若再拖到中秋,恐怕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唯一的办法是:明天就去南京!
来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附近的程千帆先生故居,老公房正在加装电梯,然而尚未完工,于是只好爬上7楼。旧居连空调都没有,8月的南京,真不知道春晓昨晚是怎么过的。不过,手稿就摊在桌上,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热呢!洗手,擦干,一页页翻看,拍照,做笔记。同时开始发动相关师友,帮忙鉴定。
2
字迹鉴定
手稿在故居中,大约已安静沉睡数十年了吧。与程千帆先生以及其他亲友来信、钞存诗词等置于一处,确有不少稿件难以确认是否沈先生亲笔。如《手钞大鹤山人校本清真词》是其中最精彩、最漂亮的一种,一眼便知无可争议;但另一种篇幅最大的《七绝诗论》,虽也是工整的小楷,看着感觉与前者相似,又有所不同,令人十分纠结。
这时便体现出南京大学文学院自胡小石、程千帆等前辈传承的优势,许多老师都写得一手好字,看得懂书法中的气脉流转。我们首先请教的是程章灿教授,各品种都拍了照片发去,他和程丽则老师的鉴定意见基本一致,认为二者均系沈先生手书。后来,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又做了进一步鉴定,他分析两种手稿的书法,认为《手钞大鹤山人校本清真集》当是沈祖棻先生早期作品,很可能即是写出名句“有斜阳处有春愁”的差不多同时。沈先生小楷学文征明,典雅秀丽中透出古拙劲健,这样的字,非但需要腕力,还需要指力、眼力,当为大学时期精神最旺盛时所书。而《七绝诗论》则成于中年以后,经过战乱流离、生活的种种磨难,气力不如早年,故笔力相对柔弱,但字的架子不变,风格仍在。这样的判定无疑是令人信服的。
《七绝诗论》
《手钞大鹤山人校本清真词》
3
方案确定
手稿中还有一些残缺较多的零散篇章,以及以钢笔书写、又或是已整理出版过的内容,虽然我也一一拍照做了记录,颇为不舍;但确实相对上述《七绝诗论》和《手钞大鹤山人校本清真词》来说,学术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均有所不如。最后,经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先生拍板,只取相对最完整、最精华的这两部分呈现给读者,书名即定为《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二种》。
没米下锅的时候找米,有了米之后,就要开始考虑怎么做。此后的几天,我对着带回的资料反复思量,也征询沈祖棻先生的家人和身边很多师友意见,希望找到一种最合适这批手稿的出版形式。最初的设想,是仿照前一年《王国维先生遗墨二种》例,做成线装,但成本相对较高,定价必然相应上升,不利于普通读者接近,市场接受度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选择精装、单色印的话,成本自然可控得多。但是,当我打印几页照片出来,便深感黑白的实在不好看,原稿的神韵几乎十不存一。然而全彩印的话,又回到最初的困难,成本太高了!尽管书局非常支持这样一个极具纪念意义与学术价值的选题,但在市场未必能保证足够回报的前提下,要“不惜工本”地追求成书效果,作为责任编辑,是不能不有所顾虑的。
正在纠结发愁时,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来电的宋金华先生与我素不相识,却原来是一位我极敬重的老先生的弟子,数月前老先生去世,我在《文汇报》撰有悼念文章,他见到后便特地致电关心有什么能为老师做的。而当聊天接近尾声,我问他在何处高就,得到的回答竟是海盐县史志办。冥冥中似有神奇的力量,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人与事联系了起来。海盐是沈祖棻先生祖籍所在,县政府向来重视乡贤与文化事业,宋先生本身就在史志办(现已归并入档案馆)负责出版乡贤著作的相关事宜。在他的热心联络和县领导的支持下,史志办为手稿的出版解决了大部分成本问题。这下,我真是大大松了一口气!或许,精诚所至,令人敬重的学术与精神自会有所呼应吗?
最后,我们决定把这本书做成16开精装,全彩印。至此,这本书的大致面貌,终于定了下来。
4
集字成签
下一步,便是具体制作。考虑到手稿的珍贵性,我和张春晓一起将手稿带至排版厂,高精度扫描后当场校对无误,即交还她带回。
原稿与校样
随后,通过对校样尺寸、色彩再三调整,使之尽量接近手稿原貌而又清晰美观。张春晓还精心撰写了序言,介绍此书缘起,考证学术源流,虽只短短两千字,却是反复沟通交流、切磋打磨的成果,用力着实不少。而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为书名题签所花的工夫。“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二种”11字系集程千帆先生字而成。
集字的念头并不费斟酌,完全是第一时间闪现,便落地生根。就如书中《七绝诗论》原稿封面即为程先生所题,且稿中多程先生批注。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沈先生的书名,哪里还会有比集程先生字更合适的做法呢?
但集字成签的过程,真可说是我从业至今费力最多,也是获师友帮助最多的了。张春晓和程丽则老师对集字的想法给予大力支持,从程先生各种书法作品中,找了许多字来给我。困难在于具体的处理过程:一是,11个字的大体风格应当统一和谐,而程先生各体皆工,找到的字篆隶行楷都有,不能简单拼凑。二是,书名与一般书法作品不同,追求美观的同时须保证清晰可认、一目了然,而出自书信的有些字迹过于潦草,则不太适合。南京大学张伯伟老师送了我一本《程千帆书法选集》,便在其中翻来覆去寻找。“程门问学”公号创始人宋健先生热心提供了好几个字形,帮忙出谋划策。书名11字,每个字都收集了2到4个备选项,再将几十个字形放在修图软件里,一一比对试用。
最后的定稿,有两个字分别由徐兴无教授、南大毕业的西泠印社社员卢康华博士提供,且他们都以自身卓越的书法审美功底,就如何择字、如何排布,使之风格统一、一气呵成,给出许多详细的意见。尤其是徐老师,我知道他有多忙,原不好意思多打扰,但他非但耐心指点书名集字事宜,还在我发去卷首书影求教时,主动提出其中一枚印章不甚合适,并找来“涉江词客”的印章替换,使全书更添一层光彩,现在回想起来,仍感到心中温暖。
集字文件夹一隅
5
不应忘记
书,终于如期面世。
2019年1月29日,沈先生110周年诞辰当天,我们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二种》首发式暨纪念沈祖棻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陈子善、傅杰、张寅彭、李圣华等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沈先生各领域的成就:“沈祖棻先生是难得的全才,不仅在古典文学领域造诣精深,于新文学领域亦然,她出版过新诗集《微波辞》,写过白话小说,她的文学地位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3月17日,张春晓和张伯伟、徐兴无、巩本栋等南大教授,以“文脉流传,薪火相承”为题,在南京先锋书店与读者进行《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二种》新书分享。巩本栋教授是最早鼓励我策划一本书来纪念沈先生的师长之一,他提出:“《七绝诗论》是沈祖棻先生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著作。”
聚集在南京先锋书店的读者们
而台下或坐或立的青年读者朋友们,或许从未见过程先生、沈先生,却从他们的学生、从他们的著作受益、学习,这便是“文脉流传、薪火相承”的意义。我想,这也是我们做这样一本书的意义吧。
(本文原载于2019年5月18日《解放日报》,题为《为文脉传承,做这样一本书》)
附记1:在编辑《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二种》的过程中,要感谢的人还很多,上文提到的各位,也有许多细节并未展开。时任中华书局上海公司总经理余佐赞、总编辑李保民,王国维先生曾孙王亮、复旦大学史地所孟刚,以及书局出版部、市场部,南京展望排版厂等许多师友同事,都或提供宝贵意见,或给予尽可能的方便,才使这本书在沈先生110周年诞辰之前,高质量地完成出版。文章发表时,因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尽述,在此一并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附记2:文章发表后,程丽则老师拨冗审读全文,指出两点我搞错的地方:一是七楼并非程千帆先生故居,而是她的居所;二是家中实有空调,只是多年未用,春晓姐亦无暇打扫,故未开。特此表出,感谢程老师指正。
未刊手稿首次影印面世,全彩还原书法墨迹
点书影购买本书
《
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两种
》
张春晓 主编 海盐县史志办公室 编
布脊精装 16开
9787101135947
158.00元
本书影印沈祖棻先生《七绝诗论》手稿,以及手抄大鹤山人校本《清真集》一卷(含汪东、黄侃批语),前有张春晓所撰序言。
《七绝诗论》原系中国文学史课程讲义,比《唐人七绝诗浅释》视野更加开阔,不局限于断代文学,将宋诗亦纳入探讨范围,构建起关于七绝一体的总体研究框架。现存稿件篇幅已接近成书,有完整目录,经核对,仅最后一节未及撰写,倒数第二节缺部分详解,而分类、举例皆已具备,距完稿当仅一步之遥。此稿誊写工整,有少量圈改痕迹,勾画亦清晰严谨。封面为程千帆先生题写,稿中有部分程先生蓝笔圈点批校。
手抄大鹤山人校本《清真集》,恭楷钞录于南京太平路石爱文印所制蓝格十行笺纸上,字迹秀美工整,一丝不苟。此稿于郑校之外,尚录汪东、黄侃二先生原批近五十处,且有汪东之弟汪楚宝案语数条,极为难得。史料价值之外,此份手稿可谓沈祖棻先生书法面貌的最佳体现,典型晋唐小楷风格,娴雅静美,赏心悦目。
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二种(精)
发布时间:2019-01-23
作者:张春晓主编 海盐县史志...
ISBN号:9787101135947
价格:
¥15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