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故宫书写大都聚焦于器物、建筑或事件,而《故宫掌门人》一书则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故宫演变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这一视角的确定与转换,使该书超越了普通的文化史的范畴,成为一部兼具传记属性与制度研究色彩的跨学科著作。本书以求实的史学态度系统梳理了故宫博物院早期发展历程,通过扎实细密的文献考证还原历史本相,廓清诸多文化讹传。作者运用丰富的档案史料配以珍贵历史图像,构建出清晰的 institutional history 发展脉络。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确书写,既是对故宫先驱者的追忆与致敬,更揭示了文化遗产守护的艰巨性和繁重性。当然,作者并未满足于简单地勾陈和罗列历任故宫院长的业绩萍踪,而是集中且深刻地探讨了他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挑战、实施的策略以及经他们最终塑造的故宫形象。例如,书中对首任院长易培基(1925-1933年任职)的描绘与叙述,不仅重点回顾了他如何在时局动荡的乱世中保护故宫文物,还深透分析了他在西方博物馆理念影响下对故宫现代转型的尝试,也就是说如何既保持故宫作为历史遗存的完整性,又赋予其现代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书中详细记述了易培基建立藏品编目制度、开放参观区域、创办学术刊物等一系列开创性举措,这些举措实际上是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机构现代转型的可行路径。抗战时期的大批文物南迁,构成了故宫历史上另一个治理典范。时任院长马衡主持的这场“文化长征”,将超过1.9万箱珍贵文物安全转移至大西南大后方,创造了战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奇迹。《故宫掌门人》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不仅突破了简单的史实记录,而且将其置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视野下进行考察:作为具有文明载体与国家象征双重属性的文物,如何在国难当头之时被忠诚守卫和竭力保护?南迁路线上的每一个中转站,都成为临时性的“文化飞地”,而每一处“文化飞地”都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与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