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在中国建筑中是经常出现的。作为一种建筑构件,是个体建筑形象与群体建筑形象之美的构成部分。栏杆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而特别的美感。
栏杆是富于“诗意”的建筑空间形象,当然,其基本功能还是实用。
栏杆作为障碍物有两个实际用途:一是筑一栏杆,阻止人、物前进,实际上栏杆是建筑空间的又一种隔断方式;二是防止人、物下坠,栏杆是建造在高出于地面的建筑形体之上的,具有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
栏杆的用材固然多种多样,但其造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本身无所荷载,而且以不遮挡前面景物为限,栏杆具有空间的通透性。如果有一堵栏杆挡住了你的视觉,那一定不是栏杆,而是一面墙或一堵壁了。
石须弥座上的石栏杆无所重载,只起到阻拦与规范空间的作用。
栏杆还有一个别名,叫钩阑。在宋人的一些画作里,有钩阑形象,可以见出那是木质镶铜的构件。
钩阑,也便是勾栏。勾栏者,宋元时代百戏杂剧的主要演出场所,内设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与腰棚(看席、观众席)。所谓勾栏、瓦舍,指俳优、艺人活动的场所,其建筑物上一定设有栏杆,时间久了,人们就将这种具有栏杆的戏台、剧场之类称为勾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述东京开封的勾栏情状,说“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可见当时戏曲及勾栏盛况。明之后,勾栏似乎“沦落”于风尘,有时也是青楼、妓院的别名,带有“烟花”的情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