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秦始皇为什么不喜欢《吕氏春秋》?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1-02-25 15:52:13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也使《吕氏春秋》这部先秦诸子的殿军之作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在电视剧中,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是想将其作为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的治国大法,而最终秦始皇却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此前,我们已经推送了一篇《吕氏春秋:吕不韦主编的一部“数字化”奇书》,介绍了《吕氏春秋》的书名、结构及思想内容等。那么,《吕氏春秋》之中究竟记述了怎样的治国大法?秦始皇又为什么没有采纳呢?
《吕氏春秋》中有何治国大法?
《吕氏春秋·季冬纪·序意》篇记载,有人向吕不韦请教“十二纪”的问题,吕不韦说:“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zhuānxū)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这里的“大圜”就是指天,“大矩”(矩画方)就是指地,黄帝对颛顼的教诲就是:“上有天,下有地,你能效法天地,就可以为民父母了。”所以“法天地”实际上是“十二纪”乃至整部《吕氏春秋》思想的总纲。
落实到治国之道来说,这种“法天地”的思想就是《季春纪·圜道》所说的:“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意思就是,君主应该遵循天道,循道而行,圆转流动,号令通达,而不拘泥于具体事务;而臣子则应遵循地道,各司其职,恪尽职守。
《吕氏春秋》(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因此,吕不韦心目中理想的君臣关系模式应该是君无为而臣有为,君主最重要的工作是选贤任能。《仲春纪·当染》中说“古之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季冬纪·士节》中也说“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寻找、选拔人才的过程比较辛苦,一旦选到了合适的贤才,那么具体的政务就可以交给贤才去办理了。“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季春纪·圜道》)只要贤才各守其职,各治其事,那么君主就可以安享太平,国家也会由此获利,祸患也不会来临。《吕氏春秋》中这种虚君实臣的政治设计,或许也不无吕不韦维护权相地位的私心。
关于具体的统治方式,商人出身的吕不韦认识到“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仲春纪·功名》),即民众都是趋利避害的,有好处他就来,没有好处他就走,所以管理民众,关键是要因势利导,而不能一味采取严刑峻法、强迫命令的办法,因为“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仲春纪·功名》)。《离俗览·上德》说:“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就是说,要治理国家,统治天下,就要广施恩德,扶持正义,这样民众才会努力行善去恶,国家才能安定,天下也才能太平。进一步而言,就要加强对民众的礼乐教化,《吕氏春秋》中也有不少谈尊师重教、乐教的篇章。在主张德治教化方面,吕不韦吸收了很多儒家思想的成分。
孔子像
此外,吕不韦认识到,秦国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试图改变此前数十年攻战杀伐所造成的“虎狼之国”的形象,对外军事行动不能继续实行“尚首功”(即以战场上的杀敌数量来记功)的政策。《大秦赋》第十五集中有一个情节,率军攻占城池并“斩首三万”的秦国将军麃(biāo)公,受到了吕不韦削去爵位的惩罚。这一点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大体是符合历史的。据学者研究,从《史记》的相关记载看,吕不韦当政后,秦国的对外战争,就很少有斩首多少万的记载了,或许就与吕不韦的政策调整有关。这一点,与《吕氏春秋》中关于“义兵”的论述是一致的,更强调战争的道义性质,而非杀伐。
总体而言,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设计的治国大法,更多的是在为秦国通过“打天下”统一天下之后,如何“坐天下”做理论准备。所以,《吕氏春秋》所阐述的治国大法,更多的具有儒家崇德尚贤、礼乐教化的色彩。
秦始皇为啥不喜欢《吕氏春秋》?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没有采纳《吕氏春秋》中的治国主张呢?这当然可以做多方面的分析。也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是最为关键的:其一,秦始皇不喜欢吕不韦这个人,他们之间存在权力冲突;其二,秦始皇不喜欢《吕氏春秋》中的统治思想,他们之间存在思想冲突。
秦始皇画像
先来说权力冲突的方面。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庄襄王死后,“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在秦庄襄王即位之初就担任了秦国丞相,而此时则进一步成为“相国”,权势更大,还“号称‘仲父’”,跟历史上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享有同样的殊荣。吕不韦之所以能够这样大权独揽,与太后(赵姬)及少年即位的新君对他的依赖倚重密切相关。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赵姬和少年秦始皇是在秦昭王死后才回到秦国的,到秦始皇父亲庄襄王死时,她们母子在秦国也不过待了三四年,在秦国的朝廷和宫中都没有很深的根基。秦庄襄王死后,她们孤儿寡母能够依靠的力量,也就只有当时已经担任了几年丞相的吕不韦。吕不韦走上权力巅峰,与太后母子的这种危险处境是密切相关的。
然而,权势也会让人迷恋。长期独揽大权的地位,也使吕不韦成为一个非常专权的政治人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了当时人对吕不韦的一个评价:“应侯不如文信侯专”。应侯即辅佐秦昭王的大臣范雎,文信侯即吕不韦,据此可知,吕不韦给人的印象是比较专权的。而且,吕不韦也很恋权。前面提到《吕氏春秋》中的虚君实臣的政治设计,就体现了他的这种私心。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看,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到即位第九年,也就是二十二岁时才举行冠礼,晚于《荀子·大略》所记载的“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礼时间的推迟,大概就与吕不韦迟迟不肯放权不无关系。
因此,随着秦始皇逐渐长大,他与吕不韦之间的权力冲突会越来越明显。这也是中国古代王权与相权冲突的一个典型案例。专制君主都不喜欢权臣,就像汉献帝不喜欢曹操、万历帝不喜欢张居正、康熙帝不喜欢鳌拜,揽权、专权、恋权的吕不韦自然也不会讨秦始皇喜欢。恨屋及乌,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自然很难获得秦始皇的青睐。
《史记》(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再来说思想冲突的方面。前面说到,《吕氏春秋》中所阐述的治国大法,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而秦始皇所信奉的显然是法家学说。这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驱农归战”的法家学说引领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到秦始皇即位时,秦国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由秦国一统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秦国历经数代的法家政治传统和法家政治所取得的显著战绩,都使秦始皇对于法家学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秦始皇看到韩非所写《孤愤》《五蠹》之书,感叹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以说秦始皇是韩非的铁杆粉丝。
《韩非子》
《吕氏春秋》与《韩非子》的政治观念有很多冲突的地方,比如《吕氏春秋》主张要以仁义道德治国,而《韩非子》则强调“明王峻其法而严其刑”(《五蠹》);《吕氏春秋》主张尊师重教,而《韩非子》则强调“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五蠹》)等。即使是两书颇为类似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主张,在《吕氏春秋》是君明臣贤的和谐景象,在《韩非子》则是“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主道》),强调君主对大臣的提防和督责,惟恐大权旁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后来秦始皇坚持亲自处理政治文书,每天不看完一定重量的文书就不休息,就是担心大权旁落。
因此,权欲强烈、信奉严刑峻法的秦始皇自然不喜欢《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上下册)--中...
发布时间:2011-11-05
作者: 陆玖 译注
ISBN号:9787101081206
价格:
¥63.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