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于项羽是非常喜爱乃至有所偏爱的,源于对其悲剧命运的同情、个人经历的共鸣以及对英雄气概的欣赏。
通过《项羽本纪》,司马迁不仅记录了项羽的事迹,也表达了对他的深刻理解。
如果严格地以是否为帝王或王朝来衡量,项羽不够资格列入“本纪”,事实上司马迁的这种安排正体现了他不重表象而重实际的史家精神。项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帝王,而且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但秦灭之后实际是项羽在号令天下,所以也把他写入“本纪”。
【评论】
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最雄伟的悲剧英雄,《项羽本纪》也是司马迁倾注心力最多的篇章。司马迁冲荡了丑化项羽形象的宣传堤坝,塑造了一个有违官方叙述的反秦英雄形象。政治宣传是削弱敌人的无形而有力的武器,刘邦集团深谙此道。自从把项羽视为逐鹿中原的对手,他们就不曾停止过对项羽的攻击与诋毁;与此手段相辅相成的,还有他们不顾历史真相而往刘邦脸上贴金的作为。这一切化为迷雾,笼罩在楚汉相争的史实之上。
关乎项羽、刘邦的历史地位与形象塑造,有两大疑团横亘于司马迁面前亟须澄清:一是灭秦首功的归属问题。西汉时人,无论皇室贵族,官僚士大夫和普通民众,均认为灭秦首功应属攻下了咸阳的刘邦。二是项羽有违“怀王之约”的性质问题。项羽没有执行“怀王之约”,是刘邦集团攻击项羽人品屡屡使用的杀手锏。秦亡不久刘邦便打出反叛项羽的大旗,并以“义愤填膺”的姿态列出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第一条便是:“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史记·高祖本纪》)。郦食其劝齐王“归汉”,也说“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郦生陆贾列传》)。经刘邦集团的反复渲染,项羽“背约”之罪看似事实确凿,无可申辩。
然而司马迁以无可辩驳的翔实记述粉碎了刘邦集团的歪曲与污蔑,证明了刘邦虽然也对推翻暴秦做出重大贡献,但做出最大贡献的却是项羽而不是刘邦;证明了楚怀王是趁项梁战死而夺了项羽兵权,项羽是在被抑制、被打击的背景下被迫接受所谓“怀王之约”的,日后在重新掌握楚军大权并成为天下诸侯的实际首领后自然无须遵守。司马迁以无限敬仰的笔调,大力歌颂了项羽在钜鹿之战力挽狂澜、力克强秦的英雄气概。在项羽领导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很快土崩瓦解。司马迁突破了儒家“德”“力”对峙的僵硬教条,秉承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传统,淋漓尽致地揭示了项羽抗击暴秦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使项羽能以感人肺腑的反秦“战神”形象而傲然进入华夏民族的英雄谱系。可以想象,项羽名垂千古的历史功绩,若无《史记》的“实录”,或许早已遮掩于刘邦集团歪曲历史的官方叙述之中。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在《秦楚之际月表》将这个时段称为“秦楚”,都显示了他难能可贵的“实录”精神。仅就这点而言,在《汉书》中把《史记》的《项羽本纪》改成《项籍传》的班固,是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在艺术上,《项羽本纪》是《史记》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司马迁擅长写人叙事的优长在该篇有淋漓尽致的呈现。尤其是对项羽形象的塑造,其成就堪称空前。司马迁既充分肯定了项羽的历史贡献和英雄气概,同时又不遮蔽他的政治思想落后、不擅长用人、残暴坑杀秦卒等诸多缺憾,显示了这个历史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既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同时又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他真有龙飞凤翥的雄姿,有时又愚蠢昏聩得像一头驴子;有时他天真淳朴、宽厚慈和得令人喜爱,有时又暴虐凶残得令人发指。凡此种种,在《项羽本纪》中都得到了生动真切的表现。
除了钜鹿之战,东城之战也是《项羽本纪》展示项羽作战神勇的段落。项羽在垓下兵败后,仅以二十八个人在东城大战灌婴所统率的五千骑兵,杀了汉军的一个将领、一个都尉、士兵数十百人。而项羽只损失了两个骑兵,成功突围逃走。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叙述的东城之战规模不大,但他在《高祖本纪》中的说法却与此大异:该篇说项羽虽在垓下被韩信打得大败,但损失的人马却并不多。说灌婴追击项羽到东城,所斩楚军之首级多达八万,而且连项羽本人也是在东城之战中被灌婴的五个部下杀死并被分成五块的。项羽的楚兵被斩首八万,灌婴所率领的汉军至少不会少于二十万,可知楚、汉双方在东城之战的规模是相当大的。
《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自刎乌江,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地点在长江边的乌江浦。但整部《史记》说项羽死于乌江浦的只有《项羽本纪》一篇,而说项羽是死于东城的,除《高祖本纪》外,连《项羽本纪》的“太史公曰”也说项羽是“身死东城,尚不觉悟”云云。《灌婴列传》也说“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而不再提及乌江浦。共同杀死项羽的吕马童、王翳、杨喜、杨武、吕胜五人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都写到了他们因杀项羽有功被封为列侯的事情,但没有写到他们究竟是在什么地方杀的项羽。冯其庸先生曾力主项羽是死在东城;袁传璋先生曾考证出当时的乌江浦是属于东城县,从而可以说死在乌江浦也就是死在东城。但项羽自垓下突围南出后,一路上经过阴陵、东城、乌江浦三地,三地各有各的故事。现在若将乌江浦与东城合成一个,在逻辑上似乎不太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