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圣武亲征录》:记蒙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汗两朝历史,补《元朝秘史》《元史》之阙
评论人:
2019-12-23 15:39:41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编辑推荐
《圣武亲征录》成书于元世祖忽必烈时,记述了蒙元太祖成吉思汗早年事迹及统一蒙古各部,向西发动军事征讨、南下进攻金朝和太宗窝阔台汗灭金等史事,史料价值很高,因此清代以来王国维等著名学者以及国外研究蒙元史学者都曾校注《圣武亲征录》。《圣武亲征录(新校本)》是贾敬颜校注、陈晓伟整理本,在汇校现存二十个版本的基础上,集合众家校勘和现代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一个学术价值高且便于阅读利用的版本。
点书影或“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点书影或“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圣武亲征录(新校本)》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贾敬颜 校注 陈晓伟 整理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42099
48.00元
内容简介
《圣武亲征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记述蒙元太祖成吉思汗(谥圣武皇帝)、太宗窝阔台两朝史,成书于元世祖忽必烈时,元朝太祖、太宗《实录》多取材于此。本书有些记事可补《元史》《元朝秘史》之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圣武亲征录》因译笔较拙,原不甚为人所重,清修《四库全书》仅存其目于史部杂史类中。乾嘉学者钱大昕较早提出此书价值,此后受到学者普遍重视。清张穆、何秋涛、李文田、沈曾植、文廷式、丁谦等人都曾对本书进行校勘整理。民国间,王国维复广集前此诸家研究成果,以明《说郛》本为底本,详加校注,成《圣武亲征录校注》,后来居上,十九世纪俄国的帕拉基(卡法罗夫)即将其带回国内进行介绍。此外,法国有伯希和的《圣武亲征录译注》(1951年),日本则有那珂通世的注释本。
《圣武亲征录》是蒙元史研究的基本文献,清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多有校勘、注释,贾敬颜校注、陈晓伟整理本则在广校二十个版本的基础上,汇集众家校勘和现代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一个学术价值高且便于阅读利用的版本。
作者简介
贾敬颜(1924—1990),河北束鹿县人。1949年毕业于北平中法大学文史系,1956年起任教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生致力于北方民族史及历史文献学研究与教学,尤重辽金元史,擅于考证名物、制度。主要著述有:《民族历史文化萃要》、《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契丹国志》校点本,译注蒙古文《汉译蒙古黄金史》等。
内页欣赏
以《圣武亲征录》为媒介的晚清民初学术关系网络
陈晓伟(复旦大学历史系)
《圣武亲征录》(以下简称《亲征录》)是研究蒙元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并且该书因涉及与《元朝秘史》《元太祖实录》及波斯文献《史集》诸书史源问题,故历来备受关注,学术积淀深厚。据此亦能够窥探清末民初西北史地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乃至梳理出以《亲征录》为媒介的学术关系网络。
《亲征录》来历不明,关于成书年代、作者及版本流问题,后世学者猜测种种。最早关注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考证《亲征录》“至元以后人所撰”,并指出《元史·察罕传》有一条线索,谓仁宗“命译《脱必赤颜》名曰《圣武开天纪》,及《纪年纂要》《太宗平金始末》等书,俱付史馆”。此“脱必赤颜”意即蒙古文国史,《圣武开天纪》即其汉文译本。王国维认为,该书虽然以太祖谥号“圣武”冠名,实际兼采太宗事迹并且纪年周密,“疑太祖朝事出《脱卜赤颜》,与《开天记》同源,太宗朝事则别取《平金始末》等书以益之。”有学者干脆推测说,《圣武开天纪》盖即今传《亲征录》,同书异名而已。论及文献流传系统,韩儒林先生指出成吉思汗传记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元朝秘史》,一个是《亲征录》和波斯拉失德《史集》中的《成吉思汗传》,前者自成一个系统,其余二书显然出于一个祖本(参见韩儒林《关于〈蒙古史料〉四种和古行纪四种》)。亦邻真《莫那察山与金册》谈到,13世纪上半叶,蒙古汗廷修纂了今人称之为《元朝秘史》的“脱卜赤颜”。元世祖时期,尝试重新编写历史,严格按照内地封建史书的惯例,准确无误地编写年月和事件,删去具有传说色彩的部分,仿效汉人实录。《亲征录》就是忽必烈发起的史书编纂的初步成果。大约13世纪80年代,后来成为实录稿本的《亲征录》成书。
元太祖像
自从钱大昕开始,晚清以来以《亲征录》校勘与传抄为核心的研究成果逐渐累积、传承,是当时西北史地学及元史成就的经典个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梳理西北史地学派脉络,“以边徼或域外地理学名其家者,寿阳祁鹤皋(韵士)、大兴徐星伯(松)、平定张石洲(穆)、邵阳魏默深(源)、光泽何愿船(秋涛)为最著”。“此数君者,时代略衔接,相为师友,而流风所被,继声颇多。兹学遂成道光间显学”。其中以徐松、张穆、何秋涛中心,兼及其他学者的学术代际传承,他们以分享与交换学术资料为主要治学特色(参见郭丽萍《道光朝西北史地学人学术交游述略》,《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这点在《亲征录》一书校注与传抄方面体现最为明显,“递有增益”。韩儒林《关于〈蒙古史料〉四种和古行纪四种》曾就《亲征录》在清代及民国时期《亲征录》校注、刊刻与流传问题有过讨论,今在此基础上略作补充说明。以便读者对本书以校注为核心议题的学术史有一个大致了解。
今本《亲征录》是从陶宗仪《说郛》中抄录出来的,至少还有二十余种钞本存世,彼此间关系十分复杂(参见贾敬颜《圣武亲征录(新校本)》卷首“缀言”)。最初钞本,据张穆自称:“予始见于徐星伯太守处,相传为钱竹汀宫詹藏本辗转钞得者。”根据版本调查,知徐松手钞本今藏国家图书馆,其书眉、行格间往往见有徐氏校语,在台湾图书馆收藏有一部钱大昕潜研堂钞本,或为张穆所指钱氏藏本。张穆以徐松钞本作为底本,参校翁方纲家藏本,率先校注《亲征录》,知“其中谬误甚多,几不可句读”,或由于难度较大而无暇顾及,便希望何秋涛接手完成。何氏《亲征录自序》写到:“岁丁未(1847),张丈石州见示钞本《圣武亲征录》一帙。”根据篇末署时间,二人合校本完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张穆作序称赞说:“愿船独为其难,取而详校之,尝自言一字一句有疑,十日思之不置,每隔旬余,辄以校本见示,加笺证数十条,越数旬,又如之。”然而无奈何氏财力拮据,难以募集到经费刊刻,仅仅在同辈友朋中间以各种手钞本形式流传,尤其自何氏去世后,“繇是都下士大夫颇传钞”(姚士达语),例如,同治三年(1864),庄庚熙就曾抄录过。张穆、何秋涛合校本由此成为后来各种《亲征录》校注本的“祖本”,巴拉第译本、《知服斋丛书》本、袁昶小漚巢刻本及莲池书院本均源于此。
《校正元圣武亲征录》清同治三年(1864)庄庚熙抄本
巴拉第是俄国汉学家,曾译注过蒙元文献《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朝秘史》。他于1840年至1878年间三次长期旅居北京,据考证,大概在1847年前后与何秋涛有着密切的学术交往,并且还获得了亲笔手抄本《亲征录》(但并不是手稿本)。巴拉第遂根据这个钞本进行全文译注,1872年最先以《中国有关成吉思汗的古老传说》为题在《东方文集》发表了俄文译本,有学者统计,共有201个注释(参见陈开科《巴拉第与晚清中俄关系》)。俄译本显然远不及伯希和、韩百诗合作的法文译注本(1951年,莱顿)考证精审,若从译介角度看待,则要早之80余年,具有对域外学界的文献传播的开创之功。
光绪十九年(1893),龙凤镳主持的《知服斋丛书》首次刊刻《亲征录》,卷首题写作者为何秋涛校正及李文田、沈曾植校注,谓三人合校本。据李文田叙述缘起,光绪十三年,他手钞《亲征录》,开始补正张穆、何秋涛罅漏者,同时“欲乞沈子培(曾植)刑曹校本刊之”,称赞“沈校精细,迥出张、何之上”,据此将诸家校注融合为一书,交由顺德同乡龙凤镳刊印。1900年5月,两湖书院教习陈毅奉张之洞命考察日本教育行政状况,顺道将这部合校本《亲征录》赠送给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那珂通世。那珂通世再根据文廷式寄赠给內藤湖南的《元朝秘史》影印本校阅,汲取諸家之所长,撰成《校正增注元亲征录》(1915年出版)。
此外,从李文田叙述中,我们还得知沈曾植亦有一部校本。据悉,2006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会上出现过一册《亲征录》钞本(绿格,11行,每行24字),钤印“沈”、“乙庵”(沈曾植别号)及“声武”。描述者称,“沈曾植朱批极满”,有沈曾植前跋,卷首抄录张穆和何秋涛的序文。综合上述种种线索判断,此件钞本即沈曾植校注本。从《亲征录》校注与刊印过程中,足可见李文田与沈曾植过从甚密。尽管至今无缘得见“沈校本”原貌,所幸王蘧常編《沈寐叟年譜》收录一篇沈曾植《亲征录》跋文,详细叙述自己致力于蒙古地理学之始末及本书概况,有谓“李仲约(文田)侍郎自粤反都,亦折节下交相诹问,顾予于此书所未瞭者,先生亦引以为憾,而无他本校之。盖先生所据亦何氏校本,与此本同出一源也。”据此可知,李文田和沈曾植都是以何秋涛校本作为工作本,在京曾就相关学术问题有过充分的讨论。很不幸,庚子年沈曾植寓居京城时该书钞本及所有藏书毁于兵燹,后来又积二十年之功重新校勘《亲征录》。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序》提供一条有价值的信息:“余前在海上,于嘉兴沈先生座上,见其所校《说郛》本《亲征录》,为明弘治旧钞,与何本异同甚多。先生晚岁不甚谈元史事,然于《说郛》本犹郑重手校。未几,先生归道山,其校本遂不可见。”嘉兴沈先生即沈曾植,其手校本下落不明。我最近看到若干页网络刊布的沈氏校本(似即嘉德秋拍会拍品),卷首题名“校正元亲征录”,署名何秋涛。沈曾植或有可能采用弘治本《说郛》校勘手钞的何秋涛本。据此可知,《知服斋丛书》参考的“沈校”钞本是庚子年被焚之前经手李文田的作品,而今存的那部钞本极有可能是沈氏的晚年成果。
对沈曾植整理元朝文献有过重要影响和指导的学者,其中一位是洪钧。沈曾植校注《亲征录》跋文中有详细记述:“爽秋为洪文卿侍郎搜访元地理书,假余钞本传录,遂并眉端识语录以去。侍郎后自欧洲归,先访予研究元史诸疑误、前贤未定者,举予校语。余请曰:‘单文孤证,得无凿空讥乎?’侍郎笑曰:‘金楷理谓所考皆至确’。”金楷理充任过使馆翻译,协助洪钧翻译拉施特《史集》及多桑、贝勒津等人著述。据王国维记述,“昔吴县洪文卿侍郎译拉施特书,并为《秘史》及此《录》作注,而遗稿不传”。洪氏《亲征录》虽然亡佚不存,但从《元史译文证补》能看到大篇引文,并阐释个人学术意见。
不过,流传最广者当数小漚巢刻本《亲征录》,书中含有大量张穆校语,卷首只署名“光泽何秋涛愿船”。何氏校注本来有一篇吕贤基序文,介绍他与何秋涛交往,以及对何氏校注发表评论,写作于咸丰三年(1853),但庄庚熙批评说:“吕序无当于校正之义,殆可删也。”小漚巢刻本据此删掉。根据姚士达记述称,何秋涛以后,“续有校勘刊误者,顺德李文田仲约、嘉兴沈曾植子培、曾桐子封、萍乡文廷式云阁、花县朱珩楚白”。我们发现,小漚巢刻本校注中即见有以何秋涛、张穆为主,兼李文田、沈曾植、文廷式五家校语。1901年,日本东京文求堂铅印本及丁谦《元圣武亲征录地理考证》都是根据这个版本而来。
据文献记载,同治初年,何秋涛“穷困不自聊,客死于保定莲池书院,年三十九”。我们结合同治三年二月庄庚熙、光绪二十年姚士达两种跋文,何秋涛去世后其稿本经由儿子芳䅘转至黃彭年手中收藏。光绪四年至八年间,黃彭年主持莲池书院,期间将何秋涛名作《朔方备乘》付梓。到二十三年,莲池书局刊印《校正元亲征录》,所根据者当系上述何氏手定稿。然而莲池书局刊本流传不广,其影响亦不及《知服斋丛书》本和小漚巢刻本那么大。
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才是整个考据成果的集大成者。我们至今还能看到,国家图书馆现藏一部小漚巢刻本(典藏号A02232),钤“静安”、“王国维”印,天头有大量的王国维校语,大体与王氏校注本内容相合。其中有一条题记谓:“乙丑十月,用蒙文《秘史》补校一过。”乙丑即1925年,可知王国维仍是以小漚巢刻本当作校勘工作本,并且对原有徐松本与翁方纲本两种钞本有限对校并不满意,从而增加了三种参校本:分别为傅增湘钞本、陶湘钞本及汪鱼亭家钞本,“合三本互校”,全面订正文本讹误,于1926年2月脱稿。在此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王国维讨论《亲征录》首刊问题,指出“岁在甲午,桐卢袁重黎太常刊之于芜湖,是为此书有刊本之始”。其实此说有误。按,1926年9月14日,王国维致函神田喜一郎云:“弟所撰《亲征录校注》甚为草率,但志在介绍一《说郛》本耳,故不独不知有那珂博士校注本,即《知服斋》本亦未得见。”并解释道:“因弟所见《知服斋丛书》系初印本,尚无此种。”这是因为,王国维十分关注那珂有关蒙元史著作,当年4月曾致信神田请求代为访购《成吉思汗实录》,六月份即已获得。在此过程中,从那珂《校正增注元亲征录》中才获知《知服斋丛书》也有《亲征录》。
纵观王国维一生的学术路径,晚年治学兴趣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古文字而古史而西北民族史地”,成果卓著,除《亲征录》外,还校勘整理过《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蒙鞑备录》《黑鞑事略》及撰写多篇在辽金元史领域影响至深的学术论文。陈得芝先生分析王国维集中精力转向蒙元史研究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晚清学术潮流的延伸”;其二是“受国外元史学长足进步的刺激”。(陈得芝《重温王国维的西北民族史研究》,《清华元史》第1辑)在这段学术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国内学者当数沈曾植。自1916年春王国维初次拜访沈曾植之后,就经常登门拜谒,或者致函请教,并且曾在沈氏家里看到其手校的说郛本《亲征录》(弘治旧钞本),深受启发。此外,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中也不时引用沈曾植的见解。(参见乌兰《王国维的〈元朝秘史〉校勘和蒙元史研究》,《清华元史》第2辑)
张穆是西北史地学发展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学者,从《永乐大典》中抄出《元朝秘史》全部汉文总译、发掘出《元经世大典西北地图》,以及刊印《长春真人西游记》等等,这些宝贵的资料在这个学术群体中前后相传递,通力合作进行研究。时人有评价说:“清季学者,如李芍农(文田),洪文卿(鈞),沈乙菴(曾植)、文道希(廷式)诸先生。咸留心西北史地之学,用力甚勤。”(见洪钧《元经世大典图跋》,《同声月刊》1943年第2期)上文通过张穆、何秋涛校本《亲征录》的传抄与刊刻详细经过,诸位学者利用这种物质媒介保持沟通与交流,从中既看到交游网络和师承关系的形成,亦能体味到治学精神之相传承。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阅读原文
圣武亲征录(新校本)--...
发布时间:2019-12-09
作者: 贾敬颜校注 陈晓伟整理
ISBN号:9787101142099
价格:
¥4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