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所处的出版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出版所承载文化传承、传播的本质与功能并没有改变,随着出版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学术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讲,‘学者型编辑’将是决定中国出版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到美丽的清华园,参加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与中华书局联合举办的“纪念傅璇琮先生90诞辰暨《傅璇琮文集》发布会”,其盛况是近年类似会议所罕见。与会者的发言,大多从“傅璇琮先生是著名学者”这个角度,谈傅先生的唐代文学研究成就,以及对中国学术发展的贡献。作为出版界参会者,笔者以“作为出版家的傅璇琮先生对中国出版的意义”,简要谈了几点想法。会后,又认真拜读了24册的文集,特别是其中10册《驼草集》,对“傅璇琮先生是著名出版家”有了一些新认识,愿与出版同行分享。我本人最早知道傅先生的名字以及他的书,是《李德裕年谱》,缘由是一直记得家乡北固山上的宋代铁塔文字介绍中提到李德裕。由于笔者2003年至2018年主持凤凰出版社工作,与傅璇琮先生有一点交往。2013年10月,在凤凰出版社成立30周年前夕,傅先生为我们题“为文化传播,为大众服务”,予以勉励。傅先生去世后,我曾写了《我与傅璇琮先生的几次交往》,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傅璇琮纪念文集》。
《傅璇琮文集》“出版说明”中,对傅先生的评价是两点,一是“著名出版家”,一是“著名学者、学者型编辑的杰出代表”。我以为,出版界对作为“著名出版家”的傅璇琮先生的研究,远不及学术界对作为“著名学者”的傅璇琮先生的研究,这确实有些遗憾。老一辈出版家,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的出版理念或编辑思想,多体现于具体出版编辑实际工作之中,很少空谈,傅璇琮先生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