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无限妙处说西游 ——访《〈西游记〉通识》作者竺洪波
评论人:《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12日 11版)
2024-09-13 16:15:37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西游记〉通识》
竺洪波 著 中华书局
竺洪波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释考录》《西游学十二讲》等专著。
甘肃省瓜州榆林窟第3窟壁画中的唐僧与猴行者
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影印图
唐僧师徒四人,选自《清彩绘全本西游记》
【新书访谈录】
编者按
近期,一部国产游戏走红全球,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及其主角孙悟空成为热议话题。《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累积之作,西游故事在长达千年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西游文艺作品,体裁有话本、变文、戏曲、小说等;到了现代,创作者开始以影视剧、动漫、游戏等形式进行演绎。《西游记》何以成为经典?当代对西游故事的演绎为何如此之多?光明悦读特邀《〈西游记〉通识》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竺洪波进行解读与分享。
西游经典如何“炼成”
记者:纵观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西游记》可以说是被翻拍、改编最多的作品,这是文学经典生命力的表现。您认为,《西游记》为什么会成为不朽的经典?
竺洪波:《西游记》作为世界性文学瑰宝,经典地位屹立不朽。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无论是“四大奇书”,还是“四大名著”,《西游记》的读者量始终占据“顶流”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金戈铁马的阳刚风格,一些女性读者似有本能的疏远,《金瓶梅》和《红楼梦》则遭遇不同程度的“少儿不宜”。《西游记》妇孺皆知,老少兼爱,具有全方位的大众共鸣。《西游记》堪称奇书中的奇书,名著中的名著。
其二,《西游记》自身品质炼成永传千秋的经典性。《西游记》的经典性源自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壮举。历史上的玄奘取经,行程5万里,历时17年,“见不见迹,闻未闻经”,既学习外来文明,又传播中华文化的卓然风采,史称“万古风猷,一人而已”。这是一个伟大的“中国故事”,玄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伟人。《西游记》是神话化的“西游故事”,史书所记“此等危难,百千不能备叙”被形象化为“九九八十一难”,化为笔底烟霞,成为令历代读者赞叹不绝的文学奇观。
《西游记》经典性源于时间的沉淀。玄奘取经归国后,西游故事在历朝历代广为流传。先后出现了大量西游传说和文艺作品,《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和《西游记平话》堪称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少数”。其中“一记一传”共同开启“西游故事”的文学性书写,《诗话》奠定了《西游记》文本演化的神话性方向和降妖模式,《杂剧》与《平话》则使《西游记》人物全面定型,情节构架宣告固化。
《西游记》的经典性还来自天才作家的生花妙笔。《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小说。千百年来,街头坊间的口耳相传,戏班乐坊的浅吟低唱,早已让西游故事初具规模。玉在石中,只待巧手打磨,便可熠熠生辉。
正是吴承恩(因《西游记》作者存争议,暂以“吴承恩”指代作者)搜集以往全部西游故事,又根据小说艺术的结构特征与书写原则,将之荟萃、改编成大部神话小说《西游记》。
表现“西天取经”母题的西游“记”,书名大概率应该像《马可·波罗游记》或《鲁滨孙漂流记》那样,是一部名人旅行记或英雄历险记。从取经求法的题材上看,它似乎是一部宗教小说。然而,《西游记》却偏偏是一部汪洋恣肆、瑰玮壮丽的神话小说,这无疑是吴承恩的天才创造。
新创拓展《西游记》叙事空间
记者:西游故事不断被改编、演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影视、动漫、网络文学、游戏等多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以西游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一些作品获得了极高的大众关注度和美誉度。您认为,其原因是什么?这些改编中,有哪些传承、误读及创新?
竺洪波:作为经典的《西游记》从不过时,在每个年代都可以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获得新生。在当下,各种影视改编、动漫制作风靡一时,独特的西游表情包丰富着年轻人的网络交流方式,央视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连年位居各视频网站点播量前列,领一时风气之先的动画片《大闹天宫》、电影《大话西游》、网络文学《悟空传》以及各种戏谑的“西游职场启示录”和具有现代娱乐性的《西游记》游戏项目,都是西游故事与时代、与社会、与各种艺术样式发生的精神共振。《西游记》俨然成为当下最有活力、最受欢迎的文化IP。
除了经典IP固有的孵化功能,《西游记》的超强活力还与其特有的传播机制相关。
《西游记》以降妖伏魔为情节框架,其中有千姿百态的神魔形象,匪夷所思的腾挪变化,有斗转星移、仙石迸裂的自然奇观,还有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的神仙法术,但原典的文学描写先天不足,戏曲表演又无能为力,导致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及《三国演义》《水浒传》与《红楼梦》显赫。但是当代社会的影视技术、数字技术弥补了这一短板,化劣势为优势,将文字的枯涩化为蒙太奇的神奇,从此,《西游记》找到了最为完美的传播媒介,西游神话故事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西游记》的大众传播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例如孙悟空金箍棒的出现,总是伴随万道金光、千重海涛,伴随震耳欲聋、摄人心魄的洪钟之声,其神奇叹为观止,它变幻莫测,大时为擎天柱,小时为绣花针,纵横变化,随心所欲,令人心旌神摇,这在银幕荧屏中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展现。影视、动漫和网络3A制作以高科技为支撑,可以预期,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将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西游记》佳作。
这些作品对《西游记》的传承(包括创新与误读)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央视1986年版电视剧以一种颠覆性的爱情演绎的方式,丰富了“御弟哥哥”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新的经典形象。新近爆红全球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则另辟蹊径,以大圣归来为始发点,表现悟空拒绝斗战胜佛之位,归隐花果山,反招杀身之祸,游戏任务由此展开。这类创作属于后西游故事,悟空的遭祸与斗战胜佛的王者荣耀形成强烈反差,很好地拓展了《西游记》的叙事空间。
《西游记》的版本与阅读
记者:有读者认为,《西游记》版本不及“四大名著”其他三部丰富,尤其是《红楼梦》,其版本研究是学界十分关注的议题。请您谈谈《西游记》的版本情况。
竺洪波:对于《西游记》的版本不及其他名著丰富这一说法,存在一些误解。随着相关版本资料的渐次刊布,我们始知情况并非如此,《西游记》版本的复杂性超乎想象。即以所谓“附录”(即唐僧身世故事)的版本意义而言,学界至今未有定论。
《西游记》现存明清版本共13种。其中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世本)和黄周星、汪澹漪笺评本《西游证道书》分别为明清两代的代表作。此外,百回本世本以前存在大量西游文艺,学界称之为《西游记》古版本。清季以降直至当下,《西游记》文本继续演化,出现了诸多衍生版本,如海外译本和少数民族文字译本,尤其是人文本等几种当代通行本更显重要。
这些版本的关系复杂。如明本与清本的关系,全本与简本的关系,原本与笺评本的关系,世本与祖本的关系,善本与通行本的关系,它们或错综交杂,或相衔相衍,或漫漶重叠,不解其故者简直茫然无头绪。
所谓《西游记》的版本系统,特指以世本为中心,或谓在世本基础上形成的版本现象,时间界限应囊括明代世本问世至当下《西游记》文本新发展的全部版本演化史。这个版本系统无疑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不同时代的主要版本来予以准确认识。
世本是《西游记》诞生的标志。
现存百回本《西游记》最早刊本是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本。这是最重要的《西游记》善本,当代三大通行本皆以它为底本校勘。此前存在的大量“西游”作品,体裁多为话本、宝卷、变文、戏曲等通俗文艺,世本名副其实是百回本《西游记》小说诞生的标志。
《西游证道书》是清代版本最重要的代表作。
顾名思义,证道书本有了道教化倾向,并把作者署为全真教道祖丘处机。在艺术成就方面,则经过悉心加工、笺评,把《西游记》的经典化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人文本是最主要的当代通行本。
《西游记》当代通行本主要有三种:人民文学出版社黄肃秋注释本(1955)、人民出版社李洪甫整理校注本(2013)和中华书局李天飞校注本(2014)。其中,人文本出现最早,标志着当代通行本的成熟。它以世本为底本整理,并参考了六种清代版本,于1955年初版,1980年再版,2009年第3版,2020年第4版。人文本不断自我革新,版次达到四种之多,遂使《西游记》精益求精,且印数巨大,一举成为近70年来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西游记》版本。
记者:当下的文学教育提倡“整本书阅读”,请您为读者介绍一下整本阅读《西游记》的方法。
竺洪波:《西游记》是一部具有奇特体制——即神话小说性质的文学经典,展开“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具有特殊性,首先需要确立相应的阅读原则。
其一,神话小说的先验性逻辑。
《西游记》唐僧取经的缘起:唐僧前生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童子,因为在如来讲经时随意睡觉,遭到重罚贬下尘世,化为佛子,需“苦历千山,询经万水”,远赴西天取回真经之后得道成佛回到佛界。由此可以明白作品的构思:唐僧遭遇千魔百怪,“此等危难,百千不能备叙”。但他注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用脚丫子丈量完十万八千里的西行征途,完成取经功果。孙悟空神通广大,背着群山一路奔跑是小菜一碟,却背不起百十斤重的唐僧飞至灵山,反倒要历时十四寒暑苦度九九八十一难。作品的先验性逻辑规定:唐僧取经的功课,既不能速成,也不能“代驾”。
其二,民间文学的立场。
《西游记》经历长达千年的累积、演化,总体上属于民间文学,因为故事来源繁多,素材系统不一,作者在创编定型时顾此失彼,留下诸多接榫不合、逻辑颠倒的纰漏。大凡民间文学,文字相对粗劣,甚至“漏洞百出”,或许是其常态。
这里举一个《西游记》中的例子:太宗入冥,贞观一十三年当死,崔判官开后门,“将一字上添了两画成贞观三十三年”。查历史年表,贞观一朝(627—649)只有二十三年,哪里有什么贞观三十三年?显然,作者并非不知历史常识,而是出于自觉的写作追求,添一画,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死去,符合历史真实,但似乎显得阎君小气;添二画,太宗增添二十年大把阳寿,崔判官很解气,读者也很过瘾。为了艺术审美的需要,作者暂且把“历史真实”放置在一边了。
如果我们掌握了《西游记》的神话逻辑和民间性特征,许多疑问就会豁然开朗,不会在一些具体的枝节问题上纠缠。
(本报记者 陈雪)
本文图片由中华书局提供
《西游记》通识--中华经...
发布时间:2023-11-16
作者: 竺洪波著
ISBN号:9787101157321
价格:
¥49.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