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people.com.cn/n2/2018/0822/c388171-31964717.html
人民网上海8月22日电 (记者 曹玲娟)刘禹锡曰“前度刘郎今又来”,烈日酷暑,“前度《遗珍》今又来”。继《海上遗珍》第一辑《武康路》2017年初版、2018年3月重印之后,2018年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与中华书局二度合作,在延续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于8月正式推出《海上遗珍》系列第二辑《衡山路》。
昨天,由中华书局、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和上海图书公司联合主办的“《海上遗珍:衡山路》新书发布暨签售会”在2018上海书展现场举行。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象征。没有了老建筑这一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不足以形成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也就没有今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该书主编、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方世忠区长在《海上遗珍》丛书总序中如是说。
中华书局上海公司总经理余佐赞介绍,“这也是我们今天出版城市老马路系列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留存徐汇近代建筑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海上遗珍》系列以老马路为线索,对区域内的历史建筑进行分辑整理,建筑文字,汇集成丛书。”
上海衡山路及其周边地区包容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近代建筑。衡山路辟筑于1922年,全长2046米,最初以法国陆军总司令贝当命名为贝当路,1943年以湖南衡山改为今名。除了衡山路之外 ,该书还涉及了宝庆路等老马路上的特色老建筑。宝庆路辟筑于1902年,全长323米,最初是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巴爱美命名为宝建路,1943年以湖南邵阳旧名宝建改为今名。
《海上遗珍:衡山路》中收录了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和作家等所撰写的关于衡山路和宝庆路上历史文化名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文章,既有对建筑历史沿革的精确考证,也有对发生在这里的逸闻趣事的生动记述,还有对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文化名人的深情回忆。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的风云变迁。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