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和作用原理,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出独立评价。本草属于传统药学文献,因为古今知识范式之不同,本草中涉及药效和毒性的表述,很多时候都不太适合直接的语言学转换。药理学介入这种语言转换,有助于探明原文献的本义,减少误读。举两例以明此义。
《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品依据见于序列部分,其中一项与毒性有关:“上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多服指用药剂量过大,久服指用药时间过长,通常的解释止于此;而结合药理学知识,很容易看出,《本草经》作者已经有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和长期毒性(chronic toxicity)的观念。循此思路,我们能在《本草经》中找出茛菪子多食令人发狂、矾石久服伤人骨的记载。
玄胡的镇痛作用在本草中记载甚多,如“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本草纲目》)。这样的言论,将其理解为“镇痛作用”(abirritation)大致没有问题。但《雷公炮炙论》说“心痛欲死,速觅玄胡”,因为古代“心”与现代词汇“心脏”“心脏疾病”不完全对应,还可以指消化系统的“胃”,如此一来,“心痛欲死”本身就有不同可能:既可能是心绞痛,也可能是胃痛,甚至也可能是与心血管、消化系统无关的其他疼痛。将句子中“玄胡”换成现代药物,至少可以有三种情况:心绞痛欲死,速觅硝酸甘油;心口疼(胃疼)欲死,速觅阿托品;疼痛欲死,速觅盐酸吗啡。就“心痛欲死,速觅玄胡”而言,只有借助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诠解。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炮制莨菪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