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汉武帝“不经济”?唐太宗是“中材”?吕思勉如何评说古代帝王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1-12-27 20:11:49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读吕思勉先生的《秦汉史》,有一段写汉成帝喜欢赵飞燕姐妹的事,说成帝“欲立赵倢伃,大后嫌其所出微,难之。……立后所出卑微,自今日观之,诚无甚关系。然在当时,固举国以为不可,悍然违众而行之,可谓与习俗大背。人之能不顾习俗者,非大知勇,则愚无知,或沉溺不能自振者耳,所谓材能不及中庸也。故知历代帝王,多今所谓水平线以下之人矣。”成帝是纨绔天子,说他“材能不及中庸”,还是比较客气的评语;又说“历代帝王,多今所谓水平线以下之人”。这个“多”字,究竟包括了哪些古代的帝王?今天我们赞誉有加的秦皇汉武、唐太宗之流,是不是也处于“水平线以下”?我们不妨来看看吕先生对这几位帝王是如何评论的。
吕思勉先生(1884—1957)
吕先生对秦始皇的评价,较之于其他的古代帝王应该不算太低。他说秦始皇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但“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即不论实际的情形能行与否,亦还要顾到行之之手腕。”秦始皇所行的措置:废封建,置郡县,统一度量衡等,原是时代的要求;收天下兵器铸铜人,“后人都笑他的愚,然而这事也不过和现在‘禁止军火入口’‘不准私藏军械’一样,无甚可笑”;惟“去谥法,不许‘子议父,臣议君’,才真是绝对的专制。焚书这件事,不但剥夺人家议论的权利,并且要剥夺人家议论的智识。秦始皇和李斯所做的事,大概是‘变古’的,独有这件事是‘复古’的。他们脑筋里,还全是西周以前‘学术官守,合而为一’的旧思想,务求做到那‘政学一致’的地步。人人都要议论,而且都有学问去发议论,实在是看不惯的。坑儒的事情,虽然是方士引起来,然而他坐诸生的罪名,是‘惑乱黔首’,正和焚书是一样的思想。这两件事,都是‘无道’到极点的。”
秦的历史太短(统一后仅十五年而亡)。如果秦的历史还能延续,秦始皇的做法或也会有所变化。吕先生说:“秦始皇坑儒时,曾言:‘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之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见《史记·始皇本纪》)
兴太平,即指改正朔兴起教化言,是始皇固尝有意于此矣。特未及行耳。当时致力镇压诸侯之遗,北逐匈奴,筑长城,南略定南越,置郡,迄无闲暇。苟天假以年,或有兴太平之举,亦未可知。”对于史籍上的这几句记载,他还专门做过解读。他说:“‘欲以兴太平’一句,当夺‘文学’两字。文学便是当时的儒家。可知始皇并非不用儒者,所以要用儒者,就是因为当时的天下非更化不可,要更化非改制度不可,而改制度之事,惟有儒家最为擅长。所以假使秦始皇享国长久,海内更无其他问题,他一定能有一番改革—建设—改革。秦皇、汉武正是一流人。”
《
吕思勉国史通论
》
至于秦的统一,吕先生说:统一自然是有利的事。此前的“分争,固然不好,后来虽勉强统一,而其联结的办法,还不是最好的”。“政治上之统一,固属有利,然各国内部,前此经济上之规制,逐渐破坏,而无新规制以代之,遂成为无秩序无组织之局矣。”所以他说秦是“帝政成功,君政废坠”。“从社会组织上看,则因前此良好的制度逐渐废坠;人和人相互之间的善意逐渐消失;而至于酿成病态。”“帝政成功,君政废坠”八个字,道出了秦史前后的大变化,这在秦史研究中,还未见有学者持这样的评说。
吕先生对汉武帝的评价确实不高。他说:“汉武帝这个人……太‘不经济’。他所做的事情,譬如‘事四夷’‘开漕渠’‘徙贫民’,原也是做得的事。然而应当花一个钱的事,他做起来总得花到十个八个。而且绝不考察事情的先后缓急,按照财政情形次第举办。无论什么事情,总是想着就办,到钱不够了,却再想法子,所以弄得左支右绌。至于‘封禅’‘巡守’‘营宫室’‘求神仙’,就本是昏愦的事情。……文景以前,七十年的畜积,到此就扫地以尽,而且把社会上的经济,弄得扰乱异常。这都是汉武帝一个人的罪业。然而还有崇拜他的人。不过是迷信他的武功。我说:国家的武功,是国力扩张自然的结果,并非一二人所能为。以武帝时候中国的国力,傥使真得一个英明的君主,还不知道扩充到什么地步呢?‘汉武式’的用兵,是实在无足崇拜的。”
汉武帝画像
关于汉通西域,吕先生认为长远地看还是有意义的。他说:“西域之地,设或为游牧民族所据,亦将成为中国之患,汉通西域之后,对于天山南北路,就有相当的防备,后来匈奴败亡后,未能侵入,这也未始非中国之福。所以汉通西域,不是没有益处的。但这只是史事自然的推迁,并非当时所能豫烛。”论事之起因,则武帝“知西域的广大,以为招致了他们来朝贡,实为自古所未有,于是动于侈心,要想招致西域各国。”此也可见吕先生评史的原则:既不因武帝之“侈心”而抹杀史事自然推迁的结果,也不因史事推迁的结果而连带着去为武帝之“侈心”辩护。动机与后果,实在是历史评论中不易把握好的一对关系。
在吕先生的眼里,唐太宗也只算是个“中材”。他说:“汉、唐并称中国盛世。贞观、永徽之治,论者以比汉之文、景,武功尤远过之;然非其时之君臣,实有过人之才智也。唐太宗不过中材。”其“定四夷,多不甚烦兵力,惟于高丽,则仍蹈隋炀帝之覆辙。可见时势所限,虽英杰无如之何。然亦可见太宗之武功多徼天幸,非其材武之过人也。”至于“唐朝的武功,其成就,自较汉朝为尤大。……若论军事上的实力,则唐朝何能和汉朝比?汉朝对外的征讨,十之八九是发本国兵出去打的,唐朝则多是以夷制夷。”“唐代武功,为今人所艳称,然昔人多惜其黩武而自敝。”其“事外之劳费无谓,盖莫西域若,而自太宗已来,皆明知其然而不能自克。”“高宗、武后之世,国威之陵替,实缘其兵力之式微,观魏元忠、陈子昂之论可知。……唐本无迫切之外患,而开边不已,高宗已后,国力日衰,而终不肯有所弃。”
唐太宗画像
史书中写贞观之治,多引《旧唐书·本纪》《新唐书·食货志》及《魏徵传》中的记载,有所谓“岁断死二十九,几至刑措。米斗三钱。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的记载。但是《旧唐书·戴胄传》载贞观五年戴氏谏营洛阳宫说:“比见关中、河外,尽置军团,富室强丁,并从戎旅。重以九成(九成宫)作役,余丁向尽。乱离甫尔,户口单弱,一人就役,举家便废。入军者督其戎仗,从役者责其糇粮,尽室经营,多不能济。”同样是记贞观初年的情形,两者所载“相去何其远也?”可见贞观时朝廷刻剥百姓而为史书所不载、不详者甚多,则史书所载之贞观之治,实在颇有言过其实。
在古代的帝王中,吕先生评价较高的,一是后梁的朱温,一是南陈的陈霸先。
陈霸先画像
梁太祖朱温,吕先生认为前人对他的批评,太偏于他的私德。他说:“梁太祖的私德,是有些缺点的,所以从前的史家,对他的批评,多不大好。然而私德只是私德,社会的情形复杂了,论人的标准,自亦随之而复杂,政治和道德、伦理,岂能并为一谈?就篡弑,也是历代英雄的公罪,岂能偏责一人?老实说:当大局阽危之际,只要能保护国家、抗御外族、拯救人民的,就是有功的政治家。当一个政治家要尽他为国为民的责任,而前代的皇室成为其障碍物时,岂能守小信而忘大义?在唐、五代之际,梁太祖确是能定乱和恤民的。”俗话说“大节不亏,小节可恕”,帝王的“大节”是什么?就梁太祖的时代而言,那就是在时局“阽危之际”,“能够保护国家、抗御外族、拯救人民”,所以吕先生要肯定他是“有功的政治家”。
《梁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陈霸先所建的南朝,国祚短促(仅维持了三十三年),地域狭小;陈之称帝,也仅三年而已。如此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皇帝,吕先生何以称他是古代帝王中的第一等人物呢?这里的理由,实与上文评梁太祖的标准是一致的。陈氏称帝,面临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百废待兴的局面。他起自偏隅,兵力亦很有限,但能外抵入侵(北齐),内息纷争。他的事业“从表面上看来,所成就的,还不如宋武帝之大,然此乃时势为之;论其人格及能力,实在远出宋武帝之上。若非此人,汉族的全为异族所压服,真不待胡元之世了。”他之所以“能建立不世之勋”全在于其“待人的豁达大度。”俘获的降将杜僧明、周文育,不但不加迫害,而且都引用他们。“他的事业的基础,就建立在这个眼光远大、豁达大度上了。……他所以能成此大功,与其说是他战略、战术的卓绝,还不如说是由于他有过人的度量。因此之故,在他手下,就决无所谓派系。只有本来和他敌对,而后来归附他的人,决没有本合他在一起,而分裂出去的人。”陈虽偏安一方,在“当时并无外援可得,南方较之北方,在种种方面,都居于劣势的地位,而能靠自力站定,也是不容易的。”这与陈武帝的“度量”大有关系。吕先生把“度量”当做评论历代帝王的试金石。他说:“旧时的英雄,大抵未尝学问,个人权势意气之争,重于为国为民之念,以致同时并起,资望相等的人物,往往不能兼容,而要互相翦灭,这实在使人才受到一个很大的损失。”
《陈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至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吕先生评论古代帝王所持的一把标尺,那就是帝王所做的功业,是不是真的是为国为民。他的史论,全是站在民众、国家的立场,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来评说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汉武帝、唐太宗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年代,他们的功业不可谓不大,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所享受到的盛世“恩泽”还是太少太少。读吕先生的著述,常能看到他为历史上老百姓的生活艰难而呼吁呐喊——为老百姓说话,替老百姓诉苦。比如,他说汉时的轻徭薄赋,但汉世钱贵,赋税虽轻,而百姓的负担仍重;说宋时税额虽轻,但税目和征收的方法都不佳,国家收入虽少,人民的负担却不见轻。又说“吾国农民操业至勤,而获报至觳,有史迄今,如出一辙。”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为生民立言”。换言之,只要老百姓的生活还是艰难,帝王的功业做得再大,也不能获得吕先生的好评。
吕思勉先生手迹:《禁止遏籴以杼农困议》—— 吾国农民操业至勤,而获报至觳,有史迄今,如出一辙。
因说“度量”,想到吕先生有一段关于刘备之所以不能成大事与他“心计过工”有关的评论。他说:“关羽这个人,是有些本领的,我们不能因他失败而看轻他。……这件事情(失荆州),如其就事论事,关羽的刚愎而贪功,似应负其全责。如其通观前后,则刘备的急于并吞刘璋,实在是失败的远因。倘使刘备老实一些,竟替刘璋出一把力,北攻张鲁,这是易如反掌可以攻下的。张鲁既下,而马超、韩遂等还未全败,彼此联合,以扰关中,曹操倒难于对付了。刘备心计太工,不肯北攻张鲁,而要反噬刘璋,以至替曹操腾出了平定关中和凉州的时间,而且仍给以削平张鲁的机会。后来虽因曹操方面实力亦不充足,仍能进取汉中,然本可联合凉州诸将共扰关中的,却变做独当大敌。于是不得不令关羽出兵以为牵制,而荆州丧失的祸根,就潜伏于此了。”“所以心计过工,有时也会成为失败的原因的,真个阅历多的人,倒觉得凡事还是少用机谋,依着正义而行的好了。”无奈,心胸狭小、心计过工,实也是古代帝王的通病。
然而,最要紧的是,贵为一国首脑而其智力、能力何以多是在“水平线下”?对此,吕先生在论汉成帝的“愚无知”时,曾做过分析,他说:“人之昏明,视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处。历代帝王,多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阿保之手,民之情伪,一物不知,焉得智?”他还有一页读书笔记,专论“政治家之无能”,也是强调“以其不知实际情形也”。他说“凡事当与有关之人共议之,不当与藉以谋食之人议之”。按此行事,自能明白社会的实际情形,虽不必能成“大知勇”,至少不至于“愚无知”。然帝王们往往是“凡事不与有关之人共议之,而与藉以谋食之人议之”,天天被一群“谋食之人”所包围,不知“民之情伪”而处于水平线下,那也是理有固然、事有必至了。
吕思勉先生手迹:政治家之无能——以其不知实际情形也。凡事当与有关之人共议之,不当与藉以谋食之人议之。
吕先生有关历代帝王的评论,都散见于他的通史、断代史以及各种史学著述之中。许多精彩的史论,常因夹杂在平实的叙事之中而被人忽视。我曾系统地把吕先生著述中的一些精彩的史论摘录下来,现都编入了《吕思勉国史通论》和《吕思勉说中国史》,这二本书都是由中华书局刊印出版。上述引用的段落,都可以在这二本书里找到它的原文和原始出处。吕先生的史论“意境孤峭,笔锋犀利”(金松岑先生语),有时还带有一种吕先生特有的幽默感(如上文所引的关于汉成帝的那段评述)。我尤其欣赏一些如同格言、警句、座右铭之类的警拔独到的文字。如“为政之道不能废督责。”“国民而全不知法家之学,各事皆可谈,请勿谈政治。全不知道家之学,各事皆可谈,请勿谈外交。”“治天下不可以有私心。”“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等等。这些精彩的字句,读来毫不吸睛,却值得我们反复吟颂、深长思之。
《
吕思勉国史通论
》
《
吕思勉讲中国史
》
(本文原载于《燕京书评》,作者:张耕华,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国史通论
发布时间:2021-07-10
作者: 吕思勉著 张耕华编
ISBN号:9787101152340
价格:
¥32.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