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content.nddaily.com/3/32/3323fe11e9595c09/Blog/707/5c5e27.html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5月18日,清华国学院与中华书局在北京西郊宾馆,举办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两部年谱长编出版学术座谈会,并以此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120周年。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副校长谢维和、清华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出席。
会议特别邀请到梁启超后人梁思礼(梁启超幼子)、梁再冰(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林徽音之女),陈寅恪后人陈流求(陈寅恪长女)、陈美延(陈寅恪幼女)等出席。同样难得的是,作为《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的编纂者和陈寅恪先生的弟子,目前已九十九岁高龄的卞僧慧先生也到会议现场,回忆并讲述了自己向陈寅恪先生的求学经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的整理者欧阳哲生教授介绍了该谱的编纂过程。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先生,即通常所说的民国早期“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已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象征,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后学。据悉,从2009年11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恢复建制伊始,即开展院史整理与出版工作。目前出版的就是“四大导师年谱长编”的其中两部。
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教授、刘桂生教授、耿云志教授等均到会,此外荣新江、夏晓虹、桑兵、李洪岩、刘梦溪、张利民、陆键东、王宪明等众多研究者,在现场就梁启超、陈寅恪两位先生的学术人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由丁文江、赵丰田编著,历来享有盛誉,被视为同类体裁著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年谱长编”这一体裁的首创之作。该书一大特点是除梁启超本人的著述之外,还收集了大量梁启超的书信。该书用白话文撰写,采用按事情发生的先后,分节叙述的办法。据悉,早在1936年中华书局已经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纳入出版计划,并与梁思成签订出版合同。但是由于对年谱稿的修订延误了出版时间,而当时抗战全面爆发,此事搁浅。此书不仅是研究梁启超的重要著作,更是研究近现代政治、历史、思想、文化、学术、教育的重要著作。
《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由陈寅恪任教清华大学时的及门弟子卞僧慧先生历时二十余年编撰而成。陈寅恪先生逝世以后,遗稿嘱托蒋天枢先生编辑,其中包括《编年事辑》。蒋天枢去世以前将《陈寅恪年谱》嘱托卞僧慧先生编辑,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本书卷一叙世谱;卷二至卷七分述陈寅恪先生一生为人为学之行迹,凡涉及各种记载有出入需要考辨者多以按语说明;卷八为后谱,讲述谱主逝世后至骨灰安葬为止。一些未曾公布过的资料,为读者真实细致地展现了陈寅恪先生近八十年的人生经历,也折射出与陈寅恪先生同命运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追求、奋斗、艰辛与悲惨。书末有两个附录。附录一,为作者当年在清华大学听陈寅恪先生讲课时的《晋至唐文化史开课笔记》、《晋至唐史开课笔记》、《隋唐史开课笔记》以及《欧阳修课笔记》,这些笔记都属于首次公布;附录二,为作者撰写的关于陈寅恪先生的文章共六篇。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