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王夫之:范仲淹的科举改革搞错啦!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0-05-11 13:50:35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电视剧《清平乐》近日正在热播,第31集中提到了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范仲淹 |《清平乐》剧照
宋初的科举制度沿袭唐朝,固定的考试科目是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以帖经和墨义为主,基本等同于今天的背诵默写填空。进士科则延续了盛唐时固定下来的、以诗赋为重的考法。从唐到宋,读书人一直十分看重考诗赋为主的进士科。但是,到了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认为,诗赋考试是无用之学,无益于国家政治,因此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庆历新政”对科举考试内容的调整可简要归纳为:降低诗赋的地位,提高策论的地位,废除帖经和墨义,增加经义(即“经旨”“大义”)。
古代科举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评论宋代历史的史评专著《宋论》中对诗赋、策论、经义这三种考试方式做了深入探讨,对每种考试方式的优点、缺点都作了分析,见解深刻,眼光独到。总的来说,王夫之对这三种考试方式的评价是“诗赋之视经义弗若也而贤于策问多矣”,也就是诗赋说虽然不如经义,但却比策论好得多。
1
先来看王夫之对经义考试的看法。在王夫之看来,考经义是最合理的方式。因为相对于死记硬背的帖经和墨义,经义考察的是读书人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发,而“道之所以明,治之所以定,皆于此乎取之”,也就是说,要达到对治国之道的领悟,实现国家太平的大治局面,都需要读书人对于儒家经典的深入理解。经义考试会引导读书人去深入理解儒家经典,进而明白治国之道,这样选出来的官员就能治理好国家,因而这种考试方式是最好的。
不过,王夫之认为,经义考试也会有弊端。经义一旦成为考试方式,就会让一些投机的人“以仁义中正之格言,为弋利掠名之捷径”,把儒家经典当成是为自己获取名利的敲门砖。而且,有些人会故意在考试中标新立异,以表示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这样就很容易胡说八道。
司马光就曾在《论风俗札子》中批评道:“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循守注疏者,谓之腐儒;穿凿臆说者,谓之精义。”就是说,当时有些人连《诗经》《春秋》还没读完,就已经认为毛传郑笺和《春秋》三传都没有读的必要了。在经义考试中,那些按照注疏来作答的人被看作是腐儒,而那些喜欢高奇之论、进而穿凿附会作答的人,却自以为见解高明。
王夫之认为,这种情况就是“侮圣人之言”。但王夫之认为经义考试考的毕竟是儒家经典,总体上是有利于培养治国之才的,因此不能因为士人风气可能会变坏“而废之于先”。
司马光 |《清平乐》剧照
2
再来看王夫之对诗赋考试的看法。庆历科举改革时,之所以要降低诗赋的地位,就是因为人们发现考诗赋对于治国理政、经世济民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王夫之也很赞同这个观点,他说:“诗赋者,无所利用于天下者也。”拿改革之前的考试题目来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78),诗、赋的题目分别为《明州进白鹦鹉》和《春雨如膏》,雍熙二年(985),赋又考了《颍州贡白雉》。从题目就能看出,当时的诗赋题目就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考诗赋,那么读书人就会“道所不谋,唯求工于音响;治所勿问,祗巧绘其莺花”,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整天就琢磨诗文声律,沉溺于描摹花鸟。这样的考试,怎么能培养读书人的治国之才呢?
但是,诗赋考试也并非一无是处。王夫之说:“人之乐于为善而足以长人者,唯其清和之志气而已矣”,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乐于行善而能够成为领导民众的人,就在于他有清静平和的心志,而诗赋的熏陶则有利于培养这样一种心境。这也不难理解,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曾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激发人的心志,陶冶人的性情。唐代重视诗赋考试,诞生了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他的诗篇也成为了后人的精神资源。文天祥被关押在燕京狱中,写了两百首《集杜诗》,感慨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那时杜诗已经成了他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诗赋对于陶冶人的情操确实有着独特的功效。
文天祥画像 ,叶衍兰绘
3
最后再来说说王夫之对策论考试的看法。王夫之还是肯定了策论考试的优点。他认为,相对于诗赋,策论对于治国理政来说显然是更有用的,因为策论能使天下读书人“竞起以陈当世之务,为得为失,为利为病,为正为邪,为安为危,人百其言,言百其指,以争效之于天子”,即让读书人竞相参与到国家大事的讨论当中,对国事的利弊得失各抒己见,从而达到皇帝与士人“共理天下”的目的。
不过,相比于策论的好处而言,王夫之认为,策论的弊端更大。首先,策论引导读书人去讨论国策的利弊得失,可能会引起一种不切实际的议论风气。有些人“足未越乎闾门,而妄计九州之盈诎;身未试乎壁垒,而辄争一线之安危”,就是说,还没有出过家门,却在胡乱地谋划天下得失,还没有到过军营,却在争论战争前线的安危。
其次,相对于无用的诗赋,有用的策论会引导读书人去计较得失,权衡利害,王夫之认为,“察乎天下之利”则会“导以自利之私”,“揣于天下之变”则会“动其机变之巧”,这样就把读书人的心术搞坏了,使读书人过分功利化,而忘记了道义。
《清平乐》剧照
最后,议论国事的风气一旦形成,宋初以来“淳庞简静”的安定政治局面就会丧失,越来越多的人在皇帝周围建言献策,议论纷纷,出现王夫之所说的“苏洵以孙、吴逞,王安石以申、商鸣”的情况,从而引起统治思想的混乱。这样下去,“言诡于下,听荧于上”,皇帝会对大臣们的各说各话无所适从,国家的政事也会因为持不同主张的大臣们轮番上任而变来变去,党争不断,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
因此,王夫之认为,范仲淹主导的重视策论的科举改革,引发的议论风气和思想混乱,对于北宋后来的朋党政治实有深刻的影响,所以他说“希文(范仲淹字希文)之过,不可辞矣”。
范仲淹像
以上就是王夫之对于仲淹科举改革的看法,您是否认同他的看法呢?其实,在《宋论》中,王夫之不仅对科举改革有深刻的分析,对于刘太后垂帘听政之事、范仲淹与韩琦的优劣长短、苏洵与苏轼父子的学术议论、王安石变法的利弊得失、名将岳飞的结局等话题,都有独到见解,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清平乐》乃至整个宋代历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很值得一读。
《宋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刘韶军 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092103
72.00元
《宋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过对宋代历史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的历史考察,探讨宋王朝怎样由盛而衰而灭亡。作者将整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审视评鉴,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次约请专家对《宋论》全文进行仔细校勘、详细注释、畅达翻译,以便现代读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中华书局京东官方旗舰店购买本书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宋论(精)上下册--中华...
发布时间:2015-07-30
作者: 刘韶军译注
ISBN号:9787101092103
价格:
¥67.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