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开始
评论人: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4-12-06 15:52:41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合称“史家双璧”。
△中华书局“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史记》和《资治通鉴》合影
全书分十六纪,计294卷,300多万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长达1362年的历代兴亡史。
《通鉴》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司马光团队在撰写时,没有为历史事件起标题;到了南宋袁枢编《通鉴纪事本末》,始以“三家分晋”四个字,总括《通鉴》开端的那段历史。
后来,人们说《通鉴》始于何时,就习惯用“三家分晋”这个说法了。
那么,为何是选在这个时间点开篇,而不从三皇五帝开始?
既然要以史为鉴,难道不是史事越丰富越好吗?
司马光的助手也问过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当时,司马光的助手刘恕就以直接发问的方式表达了不解:“公之书不始于上古或尧舜,何也?”
您这部大书,为什么不从上古或尧舜开始?
司马光回答说:“周平王以来,事包《春秋》,孔子之经,不可损益。”
周平王之后的事情都记录在《春秋》中,孔子的经文,不可以随意增删。
刘恕追问:“曷不始于获麟之后?”
所谓“获麟之后”,是《春秋》的截止时间,也即公元前481年。
司马光答:“经不可续也。”
《春秋》由孔子整理而成,不敢直接接续,否则有僭越之嫌。
所以,《通鉴》开始的前403年,距离《春秋》截止的前481年,出现了78年的时间断档。
司马光自有他的处理方式:
不续“经”,但可以续“传”——可以接续《左传》。
《左传》截止于公元前468年,也就是鲁哀公二十七年,在写完这一年的事件后,最后附了一小段文字,快速讲述了智伯和赵襄子交恶的过程,以及用寥寥数语点出了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伯的结果,而三家灭智伯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53年。
至此,《资治通鉴》开篇上承《左传》,实现了史事上的承接。
但是,公元前453到公元前403,岂不还是有五十年的间隔?为什么不做无缝衔接呢?
这就要去《通鉴》的原文里找答案。
△《资治通鉴》 内页(明嘉靖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杭州孔天胤刻本)
为什么是“三家分晋”
《通鉴》记载的第一件事,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姬午首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写完这件事,司马光通过倒叙的手法,以魏赵韩三家被分封诸侯为切入口,开始讲述智伯是怎么灭亡的,为读者再现了专横跋扈的智伯如何在三家纵容下,一步步走向不可一世的为所欲为,终于被三家合谋攻杀灭族的历史。
换言之,司马光是特意把天子封大夫为诸侯这事,提到《通鉴》开篇的。
天子封大夫为诸侯,有问题吗?
问题大了。
司马光用洋洋洒洒上千字的篇幅,以“臣光曰”的形式发表了议论。中心思想是:
天子在这件事上坏了规矩,于是事情一步步地糟糕起来!
天子的首要职责是什么?是要维护礼教,确定名分,匡正名位,以使礼纪朝纲分明,君臣尊卑有别,公、侯、卿、大夫等官爵排列有序。
过去,周王的名分还在,所以虽然弱小,诸侯国还是不敢肆意侵犯,不至于自立门户;但如今,晋国的三位大夫公然视国君为粪土,瓜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仅未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三家加封赐爵,使其位列诸侯。
如此妥协,周王朝的名分荡然无存,让有心匡扶王室的诸侯,也没有理由去征讨三家了。
所以,破坏礼教秩序的,与其说是三家,不如说,正是周天子自己!
这个口子一开,有力者争雄称霸的心思就压不住了。
△三家分晋示意图
胡三省注对司马光的观点进行了高度概括:
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此王法所必诛也。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奖奸名犯分之臣也。《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
这和《春秋》尊王道、正名分的思想,一脉相承。
为什么不是“田氏代齐”
在讨论春秋和战国分界线时,还有一桩事件,常被拿来与“三家分晋”相提并论,那就是“田氏代齐”。
春秋时期的齐国公族是姜姓吕氏,称“姜齐”;战国时期的齐国王族则是妫姓田氏,称“田齐”。田氏代齐,就是说田氏代替了齐国原来的国君,成为齐国新的国君。
田氏代齐,说起来就四个字,其实包含了几个重要时间点,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在《通鉴》里,分别对应几句记载:
田和废康公: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周安王十一年 前391)
田和求为诸侯: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安王十三年 前389)
田和立为诸侯: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安王十六年 前386)
康公死,姜齐绝祀: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安王二十二年 前379)
但是,首先,齐国作为东方强国,影响力不如中原霸主晋国,其次,田氏代齐,齐还是齐,只是一姓取代另一姓而已。所以,田氏代齐的标杆意义要弱很多,再加上《通鉴》接续的是《左传》,自然就没有以“田氏代齐”为开端。
司马光的良苦用心
天子不能自坏规矩,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么重要的大道理,谁最需要听?
当然是《通鉴》的第一读者——皇帝。
司马光在给宋神宗赵顼的进表中,讲述了编书的初衷:自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以来,史书之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都无法遍读,何况人主,日理万机,何暇周览!
他要编的这部书,“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目的非常明确:为日理万机的皇帝量身打造一部便于阅览的简明扼要的编年体通史。其内容关乎国家兴衰、民生休戚,其目的是借鉴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得失。
△ 司马光雕像(山西运城河东历史文化展示中心)
所以,从事来看,三家分晋,代表周朝政治秩序的崩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司马光把它作为叙述历史故事的起点;从论来看,司马光开宗明义警策当下的,正是礼仪名分一旦被抛弃,秩序规则一旦被打破,后果会有多严重。
由此观之,政敌王安石“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信条,几乎踩中了司马光的所有雷点。
或许是理解司马光与王安石之争的一个角度。
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资治通鉴(精装全本全译十八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资治通鉴(精装全本全译十...
发布时间:2023-10-25
作者: 沈志华,张宏儒主编
ISBN号:9787101141757
价格:
¥92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