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多了,到现在还记得从董虹前辈那接手《流动的世代》这本书时的激动心情。当时,我还是才工作半年的新手编辑,这是我做的第一本初版书,意义非凡。收到书稿后,我第一时间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分享了这份喜悦。“哇,这也太棒了!”大概是“同类相吸”,我的朋友们纷纷发出了和我一样的感叹。
看到目录的那一瞬间,我就确信我会对这本书很感兴趣。项飙和彼得·海斯勒(何伟),我知道他们对很多读者来说,都是非常有名的学者和作家。但作为一个本科学新闻,后来又去社会学系读研的人,看到他们的名字,有名之外还生出一种亲切感。有哪个社会学学子不关注和讨论项飙,又有哪个新闻学生提非虚构写作能绕开何伟呢?于是做这本书意味着能和自己欣赏的学者与记者产生更深的联结,想想真是令人兴奋。而书名也非常吸引我。我是广东人,读研却是在南京读的,毕业后又当了北漂,可以说是一路北上,离家乡越来越远,正是书名描述的群体:流动的世代。那么,《流动的世代》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它源于澎湃新闻旗下的数字英文媒体第六声(Six Tone)在2021—2022年举办的非虚构写作大赛。大赛旨在挖掘与世代有关的中国故事,邀请到项飙、何伟、扶霞·邓洛普、钱佳楠、周轶君、吴琦等知名学者、作家、媒体人担任评委,并吸引了全球诸多优秀写作者踊跃参与。去年有部很火的非虚构作品,一个意大利青年写的中国游记《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作者亚历就是这次大赛的获奖选手。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项飙、何伟、扶霞·邓洛普和钱佳楠四位评委的独家访谈,第二部分是大赛的十四篇优秀作品。起初最先吸引我的当然是第一部分。这四位知名学者与作家对“世代”和非虚构写作价值的探讨,给了我不少触动与启发:项飙说,代际断裂其实是具体叙事的缺位,年轻人对父母的艰辛过往的认识缺乏细节,这阻碍了他们去理解父母的世界观、焦虑与关切。何伟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他对中国两代人的观察。无论是他用“改革开放一代”来形容自己的70后涪陵学生,还是他对2020s川大学生面貌的勾勒,都精准地把握住了时代与个体的关联。青年作家钱佳楠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用文字记录的家族故事,能够凝结成亲情的纽带,让我们更好更深入地体察家人;而学了二十多年中国菜的英国作家扶霞,则从饮食和厨房看到了中国的社会变迁,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
(图片来源:SIXTH TONE CHINA WRITING CONTEST)
与此同时,他们对非虚构写作在记录历史、代际交流上的作用的强调,也让我对第二部分他们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充满期待。而它们没让我失望。实际上,我没有对这些文章的内容进行太多的编辑加工,只是做了修改个别语病,查核涉及的数据、政策,统一体例等微小工作,因为作为筛选过的优秀作品,原文稿的完成度就已经很高了。这些非虚构作品以很聪明的视角、动人的笔触,写下了不同代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个体命运与家庭生活,是十四个动人的真实故事。书里的故事涵盖了广阔的地域和时代背景,话题也非常多元,一度让我在构思封面文案和新书宣传资料时很苦恼,因为难以提炼出宣传的关键词。后来我意识到,丰富便是它的锚点。如果你对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感兴趣,这本书会让你看到无数普通人的挣扎与坚韧;如果你是社会观察家,下岗、移民、中产鸡娃……这本书就是了解各种社会议题的多棱镜;如果你觉得自己和长辈或子女有代沟,这本书会让你更理解他们的世界。每个人读这本书,大概都会有一种新鲜而又熟悉的感觉。新鲜是因为这些跨越了近七十年、两万公里的故事,就像一扇扇窗口,使我们得以看见自己所在的圈子、身处的时代之外的中国同胞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亦可观察到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多元形态。如《流寓的异乡人》让我看到了上世纪50年代,来江西垦荒的上海移民会面临怎样的生存挑战,又如何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在这片土地扎根,《遗腹子》展现了90年代国企改革转型时,下岗工人经历的阵痛与新生,《移民之家》则揭开了生长在中国,但幼时便移民至美国的年轻华人在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之间游走、缺乏归属感的常态……这些具体的人,他们的人生际遇、行动与情感,拓宽了我对世界的认知,也让那些离我比较遥远而显得抽象的历史和社会议题长出了血肉。熟悉则是因为,尽管故事主人公的身份、身处的时代背景和自己不尽相同,但我们依旧能从他们生活的一些细节中建立与自己生活的联结。尤其是这些故事并不只是不同代人的生活的横截面,还有对代际关系的深描。那些共通的冲突、真实复杂的情感,以及为了维持纽带而进行的妥协和努力,都让人感同身受。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是《遗腹子》和《匿名十三年》。《匿名十三年》讲的是福建女性永兰在新加坡逾期逗留十三年的故事。永兰为了家人的生活,选择在新加坡非法打工,直到疫情爆发才决定自首回国。我喜欢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生动地描绘了非法移民在当地的生活、解答了我关于他们在疫情期间如何面对身份盘查的疑问,还因为我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妈妈的影子而感到亲切——她们吃苦耐劳、以德报怨的品质如出一辙。于是,当我看到为了子女辛苦打工、时常忍耐的永兰,在和子女吵架也会忍无可忍时,终于更具象地理解了过去不懂事和妈妈拌嘴时她的愤怒与失望。
在《遗腹子》里,作者舒安和母亲去外婆工作过的工厂做调研时,意外在外婆的档案里发现了母亲不是遗腹子的秘密。她从这个秘密,巧妙地引出自己与母亲、外婆三代人在父权体制下的生存困境与抉择,书写了一部微观的女性抗争史。我被她们之间的冲突与传承深深触动:尽管经历与观念不同,但反抗父权和坚持自我原则的决心却代代相传。我相信,《流动的世代》是一本适合所有人读的书,因为书里没有什么高深有门槛的学问,而只有鲜活的生命经验。它关乎的是我们生活本身,关乎的是如何看待与自己身处的时代,以及如何理解世界观形成于其他时代的人并与之共处,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课题。于是,在书上市之后,我给比较要好的朋友都送了一本,让他们品尝我的“劳动果实”。更特别的赠送对象是我的妈妈。今年春节,我带了一本回家,这是我第一次把自己做的书安利给妈妈,也是我做这本书时受到启发,进行更深层代际交流的一次尝试。像很多父母一样,她希望我去当公务员或者老师,没料到我却跑到那么远的北京干出版。我拿着书,告诉她为了想腰封上的文案,我跑了多少个书店看同类书的封面,在书里我又进行了哪些编辑加工……我想用项飙老师提倡的细节,让妈妈更具体地了解我的工作。妈妈把书来来回回翻了一遍,感慨道:“这的确是一份让人很有成就感的工作。”同时她也告诉我,这一年她在网上看了很多亲子关系的文章,终于理解了很多时候我的感受。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书里《告别戚墅堰》那篇的结尾:“年少的我急于判断,急于逃离,急于切割自己和家庭与故乡的牵绊,急于前往一个自由又浪漫的地方。到最近这几年,我才明白,我与家人,也没有那么深的隔阂,而我的故土和我的家人,永远都会在那里。”感觉我和妈妈的互动,与书里的代际故事产生了奇妙的呼应,同时我也知道,这不会是书外唯一的回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