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饮茶贵新,欧阳修这首诗写出了春茶的美妙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
2024-04-07 15:24:22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尝新茶呈圣俞
[宋]欧阳修
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人情好先务取胜,百物贵早相矜夸。
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
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
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
乃知此为最灵物,宜其独得天地之英华。
终朝采摘不盈掬,通犀銙小圆复窳。
鄙哉谷雨枪与旗,多不足贵如刈麻。
建安太守急寄我,香蒻包裹封题斜。
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
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
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
可怜俗夫把金锭,猛火炙背如虾蟆。
由来真物有真赏,坐逢诗老频咨嗟。
须臾共起索酒饮,何异奏雅终淫哇。
《全宋诗》中,收欧阳修诗二十二卷,其中涉茶之诗十九首,其中《尝新茶呈圣俞》一诗,既体现出欧阳修的文学风格,也具有茶学价值,爱茶人不妨仔细研读。
一
饮茶贵新,是唐宋文人的共识。歌咏新茶,是古代茶诗常见的题材。
例如唐代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姚合《乞新茶》等诗,题目里即有“新茶”二字。至于涉及新茶的诗文,就更是不胜枚举了。老题目最难写出新意,一不留神就掉入了前人的窠臼中,但不得不说,欧阳修这首《尝新茶呈圣俞》却做到了推陈出新,是一首佳作。
这首茶诗的精彩之处,我们稍后再仔细拆解。这里先要解释一下,与欧阳修共论新茶的“圣俞”,究竟是何许人也。圣俞,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表字。欧阳修与梅尧臣年龄相差不大,二人自青年时相识,终其一生都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欧阳修 梅尧臣
起初,二人都在西京洛阳担任小官,从而得以相识相交。随后,欧阳修的官职越做越大,而梅尧臣的仕途却十分坎坷。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梅尧臣因病去世时,仅仅是个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修却已经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级别了。当欧阳修到梅家租住的小巷送葬时,梅家的邻居看到欧阳修的高车大马,不由得瞠目结舌。芝麻小官去世,当朝宰相送行,真是咄咄怪事。
其实查一下他们各人的文集,就可以发现二人之间的赠答诗多得不得了,特别是欧阳修,对梅尧臣的诗总是赞不绝口,常常流露出钦慕之情。他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一诗中,称赞梅尧臣的诗“初如食橄榄,其味久愈在”。欧阳修与梅尧臣,在政治地位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仍能够倾心相交,他们的友谊成为千古美谈。
[明]唐寅《醉翁亭雅集图》(局部)
这首《尝新茶呈圣俞》,写作于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三月。这一年欧阳修五十二岁,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主修《唐书》。这一年的春天,福州知州寄赠北苑新茶,欧阳修品茶后诗兴颇佳,于是写下这首《尝新茶呈圣俞》,与好朋友梅尧臣分享自己饮茶的心得。
有趣的是,欧阳修写下此诗后,梅尧臣写下一篇《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以示呼应。欧阳修随后又作《次韵再作》,梅再作《次韵和再拜》。一份新茶,引得两位诗人几番唱和,也算是一件茶史趣闻。诸君若有兴趣,可将这四首诗找来对比阅读。
此处篇幅有限,我们便赏析欧阳修这首《尝新茶呈圣俞》,算是窥一斑而见全豹了。
二
第一部分,“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人情好先务取胜,百物贵早相矜夸”,讲的是茶叶的审美。
现如今,中国茶可分为六大茶类。但在唐宋之时,人们能品饮的只有绿茶。不管是蒸青绿茶,还是炒青绿茶,都以滋味鲜爽为佳。为了防止陈化带来的劣变,人们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新茶从产区运往销区。茶区建安,属于今天的福建省。都城汴京(今开封),属于如今的河南省。两地相隔数千里,京城爱茶人却能在农历三月就饮到当年的新茶。此茶的珍贵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春茶带给人们的享受,一半在嘴里,一半在心里。人无我有,幸福感油然而生。其实不光是饮茶,连买车都一样。我听开4S店的朋友介绍,有一些新款车上市,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其实只要等几个月,货源就会充足起来。但有人就愿意多出一笔名为提车费的钱,为的是能率先开上这款新车。这不正是欧阳修所说的“人情好先务取胜,百物贵早相矜夸”吗?
宋代人想率先喝上新茶,那一定要在运输上下功夫。六百里加急也好,八百里加急也罢,反正“快递费”相当可观就是了。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哪怕三千里的距离,也完全可以一天到达。所以现如今,绿茶拼的不是运输技术,而是上市时间。有些早春绿茶,甚至在正月十五前后就能上市,号称元宵茶。
承蒙茶区朋友的惦念,我也在正月里收到了不少早春绿茶。您可能想问,品质怎么样呢?坦白讲,卖相尚佳,香气与滋味却都差点意思。早春绿茶,是可以锦上添花的产品,对于茶农增收肯定会有帮助;但制茶人发力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清明至谷雨间。咱们这些爱茶人,不必追求“人无我有”的优越感,而应该去享受“人有我精”的幸福感才对。
第二部分,“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是讲茶区的喊山习俗。
这里的四句话,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北苑皇家茶场早春“喊山”采茶的壮丽图景。按照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中的记载,福建建安御茶场,二月开山采茶造茶,都要举行隆重的“喊山”仪式。喊山往往选择惊蛰鸣雷时节,官员们登台喊山,祭祀茶神。祭典过后,红烛高烧,鞭炮齐鸣,台下茶农鸣金擂鼓,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一时千人高呼,声震山谷,场面极为壮观。
“蛰雷”,指的就是惊蛰时的春雷。“龙蛇”,代指山中的动物。古人认为,蛰伏于地下的昆虫是因听到春雷的响声受到惊动,苏醒以后出土活动,惊蛰节气的名字由此而来。现如今武夷山在惊蛰日仍举办喊山仪式,参考的大致是《文昌杂录》中的流程,旨在于催促茶树萌芽。
第三部分,“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乃知此为最灵物,宜其独得天地之英华”,是对茶的灵性的赞美。
万木寒痴,唯茶萌芽,欧阳修盛赞茶为得天地英华之灵物。其实,唐代诗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中就有“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园”两句,唐代诗僧齐己《咏茶十二韵》也有“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两句。在唐宋文人心中,茶的品性大致可用一个“灵”字概括。
南宋张训礼绘《春山渔艇图》
第四部分,“终朝采摘不盈掬,通犀銙小圆复窳。鄙哉谷雨枪与旗,多不足贵如刈麻”,讲的是新茶的珍贵。
“终朝采摘不盈掬”一句,显然是从《诗经》“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中化出,讲的是新茶的珍贵。其实宋人赵汝砺《北苑别录》中,也有关于采茶的记载,只是细节不尽相同。按赵氏的说法,北苑采茶极为讲究,要在天蒙蒙亮时进行,绝不可用见日之芽。每天五更过后,采茶工匠云集在凤凰门,监督采茶的官员按人头发放腰牌,随后众人才可进山采茶。到了辰时,就锣鼓齐鸣,采茶工闻声而归。官员以此来规定采茶时间,从而保证茶青质量。采茶还要限时,也就难怪“不盈掬”了。
“通犀”,即通天犀。“銙”,是古代附于腰带上的扣板,有四方、椭圆等形状。建州所做之紧压茶,就有类似銙的造型,分为“贡新銙”“试新銙”等名目。这里以“通犀銙”比喻茶饼之精美。如前文所述,北苑贡茶始造于惊蛰,所以谷雨后采制的茶,数量一多,自然也就不珍贵了。
胡人吹笛纹方銙,西安博物院藏
第五部分,“建安太守急寄我,香蒻包裹封题斜。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讲的是新茶的品饮。
建安太守,待新茶制成便赶紧送来,由于路上快马加鞭,以至于茶叶新香嫩色,完全不似远从千里而来。
面对友人“急寄”的好茶,欧阳修自然不可辜负。汲甘泉,备洁器,外加要选个好天气。至于茶会人员的名单,诗人也要反复斟酌,不投缘的人一律不请。欧阳修“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十四个字,完全可以作为今人的品茶要诀。
明代文徵明绘《茶事图》(局部)
第六部分,“可怜俗夫把金锭,猛火炙背如虾蟆。由来真物有真赏,坐逢诗老频咨嗟。须臾共起索酒饮,何异奏雅终淫哇”,讲的是品茶的真谛。
“金锭”,句下原注一作“挺”,一作“铤”,有人认为,此物代指炙茶所用的茶钤。按蔡襄《茶录》记载,宋人面对经年陈茶,一般要于净器中以沸汤浸渍,刮去一层膏油后再以微火炙烤干燥,然后碾碎以备点茶之用。俗夫用大火将茶饼烤得焦黄,如同蛤蟆背一样。
“诗老”,指的是题目里的梅圣俞。“咨嗟”,可解释为赞叹。“雅奏”,代指高雅之谈。“淫哇”,多指浮靡之声。欧阳修感叹,像好茶这样的真物,只有与梅圣俞这样的挚友一起分享,才算是加以真赏。有的人两杯茶下肚,马上就要吵着喝酒,搅闹得茶桌上不得安生。这就如同本想欣赏一曲雅乐,最终却以浮靡之声收场,实在令人扫兴。
这首《尝新茶呈圣俞》,结构跳跃灵活,笔意摇曳多姿。欧阳修用散文化的诗句,道出了饮茶的真谛与妙诀。一方面,“泉甘器洁天色好”,另一方面,“坐中拣择客亦嘉”,有时候,后者的重要性甚至大于前者。毕竟,和谁一起喝茶,比在哪喝茶、用什么喝茶、喝什么茶都重要。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要我看,茶不投机半盏多。
——选自《茶的精神:宋代茶诗新解》
一本书带你欣赏宋代茶诗、了解宋代茶文化
《茶的精神:宋代茶诗新解》
杨多杰 著
978-7-101-16313-1
69.00元
本书选取三十六首有代表性的宋代茶诗,详尽地讲解了这些茶诗中承载的饮茶智慧,我们既能了解宋代的饮茶方式,如点茶、煎茶、分茶,又能了解到当时的各种名茶,如龙凤茶、蜀茶、建茶、七宝茶、双井茶、蒙顶茶等。本书既是一本欣赏宋代茶诗之书,也是一本了解宋代茶文化之书。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茶的精神:宋代茶诗新解(精)
发布时间:2023-09-05
作者: 杨多杰著
ISBN号:9787101163131
价格:
¥69.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