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也被称作菊花节,早在西汉,我国就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登高赏菊,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传统主题。品读《采桑子•重阳》,沉浸其中,如入寥廓江天。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身处逆境时写的感怀之作,通过度重阳,咏菊花,赞秋色,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独具神韵。毛泽东以特有的胸怀、气魄和艺术眼光,谱写了一曲革命人生的壮美颂歌。上阕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短暂,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则比较缓慢,不易衰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这里反用其意,以“天难老”反衬“人生易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既是“天难老”的特点,也是“人生易老”的证明。每年都有重阳节,想到人生短暂,悲观者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观者表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29年的毛泽东年富力强,但身处逆境,深感创业维艰。开头这几句似乎有些沉闷,略感压抑,但毛泽东终究是有伟大抱负的政治家,不会因时间无涯、人生有涯的感慨而消沉衰颓,反而更加激发起“及时当勉励”的紧迫感。“战地黄花分外香”,作者笔锋突然一转,写出今年重阳节独特的感受和不同寻常的意义。“黄花”即菊花,典出《礼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重阳节也被称作菊花节,早在西汉,我国就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登高赏菊,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传统主题。如:王勃《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杜甫《复愁》:“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客观地说,本词初稿的“但看黄花不用伤”句,虽境界不如定稿句那么高,但准确反映出当年写诗时的复杂心境。而改成“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后,给读者创造出一个色香俱佳的非凡意境,原来的感伤情绪一扫而空,显得格外开朗洒脱。
“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高气爽,水天相接,这是对“胜似春光”的具体诠释。虽是绘景写实,却又胸襟宽广,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壮阔之感。如果说“战地黄花分外香”是芬芳秀丽的近景,表达诗人对战斗胜利的温馨心境,那么“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辽阔壮丽的远景,寄托诗人对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韵悠扬。“万里霜”之“霜”不是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色彩斑斓,绚丽迷人。这首词的原稿是下阕在先,先描写秋天的壮美和江天的寥廓,再感悟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诗人进行修改时,将上、下两阕互易位置。采用这种“挪移法”之后,原先字里行间透出的抑郁情绪锐减,先抑后扬,境界变得更加开阔,更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激越豁达的活力。这是毛泽东创作于逆境中的作品,有沉郁的思索,但全然不见怨天尤人、消沉郁闷的牢骚与哀叹,呈现给世人的是积极乐观、豁达昂扬的人生追求与洒脱心态。(选自《重读毛泽东诗词》,有删改,原标题为《逆境超越:战地黄花分外香——读〈采桑子•重阳〉有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 ,请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