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虞云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南宋行暮》《南渡君臣》等著作。)
2021年著名宋史学者虞云国教授的新书《从中州到钱塘:虞云国说宋朝》由中华书局推出。虞云国老师在这本书里大笔勾勒了两宋的文化和政治,分大势追踪、人物留真、文化掠影、朝代纵论四辑,深入解读文化现象,高屋建瓴地纵论通贯宋代的大论题,带领读者走近两宋兴亡盛衰的历史现场。
本期搜狐文化讲堂,我们邀请到著名宋史专家虞云国教授,为大家分享《从中州到钱塘》。
以下为演讲内容摘录:
1、 这两年掀起了一股“宋史”热,您怎么看待当下的宋史热?这种宋史热,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虞云国: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说在物质文明上,宋代的工艺品、宋代的建筑都是后人所模仿的、所瞩目的典范。在精神文明方面那就更多了。比如说作为宋代文学主打样式的宋词,还有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绘画书法。
宋代留给我们很多遗产,所以说一个国家不仅需要疆域这种生存空间,还需要有文明与文化这种灵魂去支撑它。
所以我想,现在的读书界和一般大众关注宋史,形成一种所谓的“宋史热”,正是我们在历史观上比较成熟的一种表现。作为专业学者,面对当下的宋史热,我想在两个方面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是我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进一步把专业研究搞深搞细搞透,提供更多的前沿成果给学界。二是我们自身也可以直接加入到宋史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的活动中间去,《从中州到钱塘》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尝试。
2、 真实的宋朝真的很注重科技与经济?其原因是什么?
虞云国:科学技术在宋代确实达到了高峰,恐怕这个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一个高峰。宋代以后,尽管也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科技成果,但是再也没有超越宋代这个高峰。这个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总体力量的结果。
比如我们说火药的使用,晚唐以来,尤其是宋代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需要在防御的武器上面有所改进,这样也就推动了火药、管状火器的普及。另外,指南针也与宋代的海上贸易密切相关。北宋前期由于西夏阻断了丝绸之路,宋朝要想对外贸易只有走海路,走海路就牵涉到海上指南的问题,尽管此前也有指南针方面的尝试,但是到了宋代一步一步地发展,最后就形成了海上的罗盘。
印刷术和宋代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宋代是科举社会,都要去进行科考,科考就需要有读物,这些都大大推动了印刷术的发明。
除此之外,也必须承认宋代在政策层面上确实是比较给力的。比如在医学上,设定了翰林医官院。另外还设立了一些其他的专门机构,例如翰林天文院,推动了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有一位明史作家提出,宋代的赋税很高,连过桥、过路都要收费,但是明朝可能就没这种情况。宋朝的赋税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虞云国:一般的宋朝老百姓过路过桥,我好像没看到需要特别交税的情况。我怀疑他说的可能就是行商经过设立的商业收税点,要交一定量的过税。宋代商税分为住税与过税,住税是交易税,过税是流通税,税率约为百分之二或三左右。所以不能说是宋代的税比明代厉害。明代后期因为赋税太厉害,就激起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相对来说,宋代的农民起义除了四川的王小波起义是因为茶税有点苛重造成的,其他较大的两次起义和赋税没有多大的关系,主要是社会黑暗和政局动荡。
所以关于明史作家的说法,还是要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当然,并不是说宋代的赋税就不重,宋代的赋税还是比较重的,尤其附加税的增加在南渡以后还是相当厉害。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由于宋代社会经济相对发展,尽管税收比较重,农民收获所得还是能够勉强糊口,这也与南宋的长期稳定有一定的关系。
4、 现在,关于两宋的研究,北宋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南宋。您认为其原因是什么?我们现在认识南宋,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虞云国:从宋代历史来看,北宋立国之初所创立的顶层制度以及所确立的祖宗家法,对整个宋代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都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对北宋的重视,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史料而言,北宋的史料分布相对齐整,关注度较高;南宋的史料分布虽然较为零散,缺少一个编年史的总框架和一个主干,但研究空间很大。
北宋到南宋之际,中国有一个转向内在的过程。这实际上是牵涉南宋历史的大问题。也就是我在《南渡君臣》里所提到的,包括《从中州到钱塘》里也涉及的绍兴体制。绍兴体制把北宋中期所确立的较为良性的君主官僚体制推向了君主独裁体制,这对整个南宋来说是一个覆盖全局的大问题。
另外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建炎南渡以后彻底完成。这之后南方社会与经济进一步获得充分的发展,成为支撑南宋立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重要基础,在细节方面,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开拓研究。
5、 北宋与南宋相比,哪个时代对后世中国的影响最大?
虞云国: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说应该如何去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宋代。我在《从中州到钱塘》中有一篇《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宋朝》比较全面地讲了这个问题。我们说宋代,尤其是开国初期的顶层设计,对于宋代以后的中央集权政治是起了比较积极的作用的。所以说,在制度设计和统治思想上面,宋代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
宋代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除了那些有代表性的典范性的文化成果,比如说宋词、宋代的文学艺术、宋代的科学技术等,另外,还应该看到,宋代形成的宋学,给后来中国人的价值观也留下了很值得重视的精神内容。比如说在南宋就有文天祥为代表的坚持民族气节的爱国精神。另外,宋学所强调的经世观念,即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境界,这些都是宋人留给后代的精神文化遗产。
在某种程度上,我还是认为,对中国政治历史的正面影响恐怕北宋比南宋更大一些,而对中国政治历史的负面影响恐怕南宋比北宋更大一些。而对中国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影响似乎南宋明显比北宋更深远。当然,这些观点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6、您的一生都是围绕着宋朝进行研究。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对宋朝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
虞云国:我之所以研究宋史,和我导师程应镠先生的影响有关系。我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当时还叫上海师范学院,是二十四史《宋史》标点的主要的成员单位,我的老师也是主要的参与者。我进去读大学的时候,《宋史》已经标点完了,正在标点《续资治通鉴长编》。然后我的老师又说,今后我们历史系将以宋史研究为重心。这么一来,就把我引上了阅读宋代史料、从事宋史研究的这么一条道路。
7、 您未来还有着什么样的研究计划?正在写作什么书籍?
8、 请您对年轻的宋史研究者、读者和爱好者提出一些您的期望。
书籍信息
著者:虞云国
书号:978-7-101-15211-1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价:58元
作者简介
虞云国,浙江慈溪人,生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南宋行暮》《南渡君臣》等专著;学术论文结集为《两宋历史文化丛稿》《学史帚稿》;编撰《程应镠先生编年事辑》;主编《宋代文化史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等宋元古籍十余种。近年文史随笔编为《敬畏历史》《放言有忌》《从陈桥到厓山》《书砦梁山泊》《三声楼读记》《水浒寻宋》《宫花寂寞红》《立雪散记》等。
内容介绍
本书是知名学者、宋史专家虞云国教授的最新力作,分为大势追踪、人物留真、文化掠影、朝代纵论四辑。著者大笔勾勒两宋大势,生动摹写人物影像,深入解读文化现象,高屋建瓴地纵论通贯宋代的大论题,带领读者走近两宋兴亡盛衰的历史现场,堪称《细说宋朝》之后又一部雅俗共赏之作。
编辑推荐
❈ 如果提到王安石变法,你只知道青苗法,那就有点out了,快来看看王安石变法怎么改变了相权,他和宋神宗又是怎么从一开始的不分你我到闹掰的吧。
❈ 说到大将军狄青,你知道西夏人称呼他是“天使”吗——明明是对手,为什么用这么一个美好的称呼呢?
❈ 你知道吗,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是死了之后才受万人尊敬,被请进孔庙的,他活着的时候理学可是被打为“伪学”的。
想知道一个比电视剧更真实的宋朝吗?
翻阅本书,跟随虞云国教授解锁更多的知识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