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epaper.com/zgtssb/html/2018-02/13/content_18_3.htm
创作过《崇礼野花》和《延庆野花》的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家刘华杰说,“在每一个发达国家,博物学都很发达,毫无例外;博物学的繁荣是社会发达的伴随现象。”他还提出过一个“博物+”思维:“博物+”自然教育、科普;“博物+”传统绘画、摄影;“博物+”科学编史、文化史、环境史、人类学;“博物+”文学创作;“博物+”旅游休闲;“博物+”美食,如“舌尖上的中国”等等,“博物+”思维的发展对出版贡献不小。
生活科普类
植物类图书表现抢眼
与十多年前博物题材不受重视相比,如今出版界对于博物图书的出版虽不像对待童书那般蜂拥而上,但国内博物学相关图书出版的品种之丰富、数量之多有目共睹。纵观近些年出版的博物类图书,植物类图书可谓表现抢眼。商务印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分别推出了“自然文库”“自然雅趣”“博物学文化”等博物学系列图书。久居城市的人们,不妨读读那些图文互秀的精美之作,从中领略最美的自然。
今年1月,人民邮电出版社推出了美国植物学家 凯瑟琳·赫伯特·豪威尔的《植物传奇:改变世界的27种植物》,按照起源、发现、探索、启蒙、帝国和科学5个阶段,该书追溯、探寻和歌颂奇妙非凡的植物以及它们对人类历史的塑造,系统介绍了人类发现和利用植物的历史。通过展示200余幅珍贵、精美的植物绘画作品,《植物传奇》重新阐释了将植物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的探险、传说和知识。从小麦、稻子到玉米、橡胶和烟草等,从史前时期到植物最早被用于制作食物、庇护所和工具,到古代文献对花朵的赞美,再到当今工业、建筑、制药等领域对植物的复杂利用,书中介绍了27种对人类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植物,不但追踪了植物探险和植物大发现的历程,也描述了植物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人们一直对自然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它直接或者间接地为人们提供着精神食粮。《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多年间的诗歌,其中记录了先民用他们身边的山川景物,熟悉的草木鸟兽作为象征,来抒发他们内心最纯净质朴的情感。《万物有灵:<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1月版)收录了日本江户时代儒学家细井徇所绘《诗经名物图解》中的196幅名物彩色图谱,同时配以215名物的习性、状态等辅助文字以及96首对应的《诗经》篇目原文,艺术欣赏与古典学习相映成辉,集知识性、文艺性、科普性于一体。
在各个文明的早期,人们都在努力尝试探索和开发植物的价值,比如用于纺织衣物、治疗疾病等。宋燕主编的《本草中国》(中华书局2018年1月版)是一部全新展现中华医药自然文化奥秘之作。该书不仅以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华医药人的故事,并于其中展现道地药材、炮制技艺、医药原理以及传统中医药的千年传承。此外,书中还增加了“岐黄药话”板块,选取中医古籍中与主要药材相关的记载,或从诗词、史籍中钩沉,深度解读本草知识,并配以食疗经方等日常养生内容,近800幅配图既有高清的人物场景图、药材图,也有选自明代文俶《金石昆虫草木状》的多幅彩图,再加上结合书中内容精心编制的本草地图,直观呈现了植物本草的多重境界,从中我们得以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也得以经由本草感受华夏文明的灿烂悠远。
亿万年的时间长河,是进化的力量塑造出了地球缤纷多彩的生命,地球上生存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朵花都凝聚着植物的生存智慧和进化奇迹。《植物进化的艺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月版)出版后被称作是“一座珍贵的纸上博物馆”,其结合全球84位植物绘画大师的136幅杰作和国际最新的植物分类知识,从古老的植物化石到最新的DNA测序技术,从科学到历史、文化和艺术,讲述了植物不为人知的生存智慧和进化奇迹,呈现了植物进化之美。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