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唐人走天涯:驿路唐诗边域书写研究》
【内容简介】 唐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域辽阔,驿路繁忙。作者追随唐人步履,聚焦唐人走向安西、安北、安东和安南的驿路诗歌。全书从书写内容、写作视角、审美特征等角度,探讨了唐代文人与边域发生的关联,以及由此诞生的文学经典。【目录】序序二绪论第一章 唐朝的边域管理与驿路建设第一节 安西都护府及相关羁縻州府的管理与驿路建设第二节 安北都护府及相关羁縻州府的管理和驿路建设第三节 安东都护府及相关羁縻州府的管理和驿路建设第四节 安南都护府及相关羁縻州府的管理和驿路建设第二章 驿路唐诗的边域书写内容第一节 驿路唐诗的安西书写第二节 驿路唐诗的安北书写第三节 驿路唐诗的安东书写第四节 驿路唐诗的安南书写第三章 驿路唐诗的边域书写方式第一节 写实与想象的同在第二节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第三节 内地与边域的对比第四节 对边域风物的陌生化书写第四章 驿路唐诗的边域书写审美第一节 风物描写的磅礴雄浑之美第二节 书剑精神的阳刚劲健之美第三节 生命感受的悲壮苍凉之美第四节 逐臣内心的哀婉感伤之美第五章 驿路唐诗边域书写的意义第一节 超越前代的边域书写第二节 唐代驿路诗歌题材类型的拓展和成长第三节 边域文学地理坐标的形成结语参考文献结实恩难忘,无言恨岂知(代后记)【前言/序言】 吴淑玲教授嘱我为她的新著作序,恰巧赶上我自己也特别忙的时候。去年十至十一月,出版社将我辑校的《唐五代诗全编》全部校样交我,最初仅希望我对编辑提出的问题作出响应,在发现几条硬伤后,我确定还是有必要与《全唐诗》作一次通校,这样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前人说校书如扫落叶,我是有切身体会的。但在学界工作多年,虽然不能保证著作不错,但尽量减少错误,总是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与吴淑玲教授不算很熟,因此不好拒绝她的邀请,更重要的则是她身为女性学者,在河北大学工作多年,在家事、公事的困扰下,始终坚持学术,不能不让我感到钦佩。她的《驿路传诗与唐诗之发展》(中华书局2023年11月)刚出版,这部《追随唐人走天涯:驿路唐诗边域书写研究》又已定稿出校,这样的工作成就,能不由衷感佩吗? 淑玲教授求学、任教于京畿,我最初知道她的研究与成就,完全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2003年秋,我到日本早稻田大学任交换研究员,接待我的佐藤浩一君当时还是在读博士生,致力专题是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次年,佐藤君来复旦修学,他很用力搜集中国已经出版的和未出版的与仇注有关的论著,比方他为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杜诗详注》事宜,专程到京访问当年负责出版事宜的程毅中先生。他曾问我重庆已故谭芝萍老师遗著《仇注杜诗引文补正》,未公开出版,有无办法求得。我不专治杜甫,对此莫能帮助。过了一段时间,他很兴奋地告诉我,河北大学吴老师有此书,可以录赠副本。佐藤君觉此书流传太少,因此再录一副本给我。这次因淑玲教授让我作序,在百度上查了她的履历,方明白佐藤君所说吴老师就是她。淑玲教授是以仇氏《杜诗详注》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同时还完成《仇兆鳌年谱点校、注释及整理研究》,二书出版后,淑玲教授也曾赠我。仅从上述小事即可知淑玲教授学术起步阶段对文献搜集之勤勉、问题探讨之深入。 后来因为参与唐代文学学会活动,比较熟悉一些。我看到淑玲教授从博士论文到博士后研究,有跨度很大的改变,即从专书研究改做传播研究,这是很有挑战意义的转变。从吴淑玲教授最近两部著作的前言、后记可知,她的唐诗传播研究肇端于近二十年前,在首都师范大学与合作导师邓小军教授所作博士后出站报告《唐诗的当时传播》,此后以《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之关系》为书名,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此为契机,她更以《唐代驿传与唐诗发展之关系》为题,申请国家社科课题,并很快完成。近年唐诗之路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且因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获得广泛关注。淑玲教授的著作,因此而备受学界关注,是她多年努力的应有收获。 在《驿路传诗与唐诗之发展》初版后记中,淑玲教授讲到与湖南大学李德辉教授课题碰撞的往事,这引起了我对李德辉教授上世纪末从我攻读博士学位时期的回忆。德辉求学道路曲折而艰难,但他的努力与悟性都非常好。我记得与他讨论学术论文选题时,我提供了一些课题,他当即选定《唐代南北交通与文学迁变》,以后提交答辩和出书时改名《唐代交通与文学》。德辉自学出身,确定选题后的论题拓展和文献搜集能力皆堪称杰出。记得过了一两个月,他问我哪里可以找到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又问唐代僧人的行记有哪些孑存,我知道他已经可以圆满完成论文。我记录他当年完成论文的具体章节是:“水陆交通与文学创作”“行旅生活与唐文人心态的变化”“唐代交通与文学传播”“唐代交通与唐人创作方式的新变”“唐代交通与文学母题的拓展”“南北交通与唐南方落后地区文学的发展”“唐代交通的发展与文学风格的变化”“唐代交通与唐人行记”。与淑玲教授的选题有交叉,但致力方向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德辉此书的增订本也将出版,我还未见,但他后来做过唐代馆驿文献的辑考,也系统校订过唐宋行记,相信会有许多新的面貌。 淑玲教授从唐诗传播的立场展开相关的研究,特别重视唐代驿传制度与唐诗流布的关系,与德辉教授的研究有重叠,也有很大不同。“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这种沿途供行人休息的处所,所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仅是驿路上提供短暂休息的简单设施。而称为驿站者,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很大的集镇,官私设施都很完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官员争驿而产生的冲突,皇家出行而在沿途的庄严戒备,也可看到裴航在蓝桥见到云英后的一系列举止。当然更重要的是,皇家之政令需通过邮驿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全国各地,所谓“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韩愈《永贞行》),迅如风火,急便落实。而诗人间的频繁交往,更有赖于有效的邮递体系,获得具体的实行。出版信息著者 吴淑玲出版社 中华书局ISBN 9787101166897版次 1包装 精装开本 32开出版时间 2024-10-01用纸 胶版纸页数 730套装数量 0字数 542000正文语种 中文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