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吟清雪月孤:诗之贾岛与贾岛之诗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1-01-08 17:07:27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01 唐朝,诗朝
唐代是“诗朝”,这不是说唐以前无人写诗,唐以后无人赋诗,而是说诗歌在唐代,才有了真情实感而又朝气蓬勃的面目。唐以前,甚至包含唐太宗那一朝的勋贵们,那是渐染了作赋写文的习气,诗中的用字倘若缺了正经正史来构筑其“典雅”,便是故意去模仿乡里的民歌,要比他还“造作”。像《枣下何纂纂》,这本来是一首古歌,其词曰“枣下何纂纂,荣华各有时。枣欲初赤时,人从四边来。枣适今日赐,谁当仰视之。”到了梁简文帝手里,竟就成了“弱刺引罗衣,朱实凌还幰,且欢洛浦词,无羡安期远。”(载《乐府诗集》卷三十四)不惟原来歌叹世情淡薄的情感没有了,甚至原来平实近人的话语,也变成了宫女身上华丽的“服饰”。诗歌在此处,只成了艳丽而空洞的技艺。
《乐府诗集》(新排本)
唐以后,诗歌已经是文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倘若写不出一首足与唐代分庭抗礼的诗来,便在动笔那会“落了下乘”,比如欧阳修,其写了《庐山高》,开头“庐山高哉,几万仞兮,根盘几千里,峩然屹立乎长江。”只是作一番对庐山高阔的夸赞,便对自己孩子欧阳棐说:“吾诗《庐山高》,今人莫能为,惟李太白能之。”(载叶梦得《石林诗话》)又如王禹偁,沉思吟唱许久,写出一句语意仿佛杜甫所作的诗句,便专门写一首诗来纪念此事。诗中说“任无功业调金鼎,且有篇章到古人。本与乐天为后近,敢期子美是前身。”可见其喜悦之情。但无论欧阳修,还是王禹偁,无论写出诗来是自得,还是喜悦,这背后隐藏的,都是一种深深的“焦虑”。
[明]沈周《庐山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欧阳修诗编年笺注》
更进一步说,无论是明代声势浩大的“前后七子”,还是清代的桐城、“同光”、湖湘那些诗人;无论是主张诗要从盛唐里来,还是主张学习六朝的绮靡、杜甫的沉郁、张祜王建的婉刺,其实都是压在了唐代那顶“诗朝”的皇冠下,“翻不开身子”,“喘不过气来”。诗歌,也就成了一条畏途,一间庙宇。
只有唐代,只有唐代的诗人们,不再需要六朝那种浮薄的、技艺式的写诗,也无须同后来一样要背着特别沉重的包袱。他们一开口,清风、明月就会为之起舞;一下笔,烽火、田园就被永远定格。唐代的诗人是青春的,他们的眼里,是未来的无限可能。
有人说,这不对,唐诗也有愁苦,他也写了贫寒,它总不能永远是青春的。是啊,唐诗里是有愁苦的,唐诗里也是有贫寒的。不消说卢仝的《苦雪寄退之》中那请求友人韩愈来接济自己的无奈,卢纶《逢病军人》中“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的疲态尽露,便是孟郊、贾岛这种诗人,后人也要直接以“郊寒岛瘦”来直称其诗,然而,“青春”二字便直接注定是告别“愁苦”,排斥“贫寒”的吗?
还是如卢仝《苦雪寄退之》诗中开始那几句“天生二月行时令,白银作雪漫天涯。山人门前徧受赐,平地一尺白玉沙。云颓月坏桂英下,鹤毛风剪乱参差。山人屋中冻欲死,千树万树飞春花。”在诗人笔下,这场唐突之间遇见的“冻欲死”的大雪,依然是美的,是“桂英”,是“鹤毛”,是一种“诗眼观宇宙”的浪漫。至于卢纶,他在送友人潘述的诗中说“汉诏年年有,何愁掩上才”,那是与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样的豪情。
而“郊寒岛瘦”里的孟郊,他虽说自己“未遂摆鳞志,空思吹浪旋”(《夜忧》),说自己“三旬九过饮,每食为旧贫”(《长安羁旅行》),说自己“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苦寒吟》),说自己“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远愁曲》),可是他内心还是想要“仰企碧霞仙,高控沧海云”(《贫女词》),要“烧烽碧云外,牧马青坡巅”(《边城吟》),要“从兹阮籍泪,且免泣途穷”(《送任载齐古二秀才》)。
[明]唐寅《柴门掩雪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说到此,我们便能明白,贫寒、愁苦乃至那些疾病缠身、抑郁不得志,这些或许是唐代诗人生命的底色,或许是唐代诗人人生旅程上的风浪,然而他们总有一种“与天地同”的豪情,回荡于心里,凝结于诗中,不断证明着“人之为人”的勇气。
而这,对于本文的主人公——贾岛来说,也是相同的。
02 诗之贾岛
贾岛,字浪仙,或写作“阆仙”,范阳人。他早年的生活经历不详,《新唐书》只是说他早年做了一个僧人,法号“无本”。这或许是跟他的家庭不富裕有关系,因为难以生存,所以他选择了出家,依托于当时较为富庶的寺院生活。贾岛有个堂弟叫贾区,大概也是因为这样而出家的。贾区的法号,叫“无可”。寺院提供给贾岛的,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衣食,更重要的是一个让贾岛得以读书识字、遍览典籍的机会。
贾浪仙像
贞元十六年(800)前后,贾岛离开故乡范阳,到了洛阳龙门的香山寺。贾岛此行目的不详,但应该是“挂单”。在这次行程中,贾岛结识了韩愈。韩愈很赏识这个年轻的僧人,他教贾岛写作古文的方法,希望他能够去考功名。而贾岛也因为结识了韩愈,遂还俗为儒,专于科举。这之后的人生,便是在谋求一份功名的旅途上,在同韩愈等人的交往中渡过的。
或许是写作古文的方法启发了他,抑或是诗人自然而然的到了他生命里该喷薄文思的时候,寄居长安时的诗作,逐渐把“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朝饥》)的困顿,转化为对于人生艰难的欣赏。在《冬月长安雨中见终南雪》一诗中,他作为一个未知何时能高中进士的举子,对终南山的雪作了一番“气侵瀑布水,冻著白云穴”的夸赞。这正是上承李杜,直接韩愈而来的,不输于刘希夷、张若虚的那种“宇宙意识”。人生的困苦也许是会很漫长,但是生发出了“宇宙意识”,便能有“莫叹迢递分,何殊咫尺别。江楼到夜登,还见南台月”(《上谷送客游江湖》)的宽慰,便能够超越形体,看见他人“清露坠桂花,白鸟舞虚碧”(《咏韩氏二子》)一样的精神。
在贾岛存世诗歌里,除了部分篇什,剩余的就是拟古与投赠送寄之作。这是说,诗在贾岛这里,是作为了社交的礼物,是作为了照见心迹的明镜。他在寄给友人王参的诗中写道“客思先觉秋,虫声苦知暝,霜松积旧翠,露月团如镜”(《答王参》),在酬谢友人姚合的诗里写道“柴门掩寒雨,虫响出秋蔬。枯槁彰清镜,孱愚友道书”(《酬姚少府》),这写的都是自己作诗时的“风景”,写的是自己作诗时的感慨。把感慨融在“风景”里,作为对友人的回答与酬谢。这是与王昌龄名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样的境界,是一个凝结在文字里的个体化入自然,又借自然向个体传递的“情感空间”。
个体进入自然,或者更进一步说,把身体化入风景,这常常是贾岛诗里妙句所在,这常常也是唐人写诗的“秘传”。把身体化入风景,身体才能够挣脱掉骨肉的束缚,转而“借得孤鹤骑,高近金乌飞”(《游仙》),才能“冰开鱼龙别,天波殊路歧”(《枕上吟》),于是当深夜孤独之时,才能随口而出“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口号》)这样不加雕琢却有极具深广的宇宙意蕴的诗句。
从大和二年(828)年开始,贾岛步入了“知天命”之年(从齐文榜《贾岛年谱新编》),也是从这一年,贾岛开始步入了他人生的后半段。九年后,也就是开成二年(837),贾岛因受诽谤而被贬为长江主簿,这是贾岛得到的第一个官职。在长江主簿任上,贾岛写了《题长江》一诗。诗里有“长江频雨后,明月众星中”一句,已经不须我们来索解,便知道这是贾岛那习惯的笔法。
在长江主簿的三年任期秩满之后,贾岛转任普州司仓参军。三年后,贾岛死于任上,终年六十五岁。这三年内的诗作,实难可考。然如以《古意》一诗为贾岛作结,我想贾岛应该不会拒绝。这首诗是这么说的:“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志士中夜心,良马白日足。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
03 贾岛之诗
贾岛生前,经历了友人卢仝、孟郊、韩愈、张籍等人的死亡,那是唐诗的精魂凝固为浮雕的过程。贾岛死后十年,杜牧去世;死后十五年,李商隐去世。南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里曾就唐代诗歌分了“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五个部分,杜牧与李商隐,往往就被看成是“晚唐体”的代表。那么,照严羽的分法,贾岛的去世,可谓是“大历体”、“元和体”的遗响的消弭了。
《沧浪诗话》
贾岛既然逝去,后来者便不得不从他的诗作里去寻找贾岛的形象。有一位唐宗室的子孙,名叫李洞。他景慕贾岛的诗作,专门铸造了一尊贾岛像,焚香祷拜,事之如神。真可以算作是“贾岛迷”第一人了。贾岛死后葬在蜀地,李洞曾专门凭吊,写了一首《贾岛墓》,说贾岛是“诗绝占唐朝”。
贾岛的诗是否是“绝占唐朝”,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然而贾岛的诗在其身后,确实是当时人所常吟诵的。晚唐诗人杜荀鹤《经贾岛墓》曾说“人口数联诗”,足知贾岛身后,其诗作中的名联被人喜爱到了何种程度。
《苕溪渔隐丛话》里还记了贾岛的一个传奇——说有一位高丽使者,渡海的时候吟了“沙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的诗句,贾岛乔装成撑船的艄公,出口便对“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这种机巧的故事,只能是后人托言。何况这所谓的贾岛的联句,实无朝鲜使者那句诗来得妙,若作这种诗,不消说,实在是贾岛自己“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形象相去甚远。
后人记得住贾岛,往往记住的正是这种苦吟形象。因为苦吟形象所述说的,是一种可能,一种只要苦心孤诣就一定能做出好诗的可能。前人若是高不可攀,后来未免丧失信心;相比之下,若是前人的高度可攀,后人总是愿意追寻的。然而,前人死了,不可能与后人当面论道;高度定格,后人也不知道要攀到何时。诗成了庙宇,留下畏途。贾岛,也就成了“主”。
唐人张为是第一个封诗人作“主”的。不过他对于贾岛,只是给了一个清奇雅正的“升堂”者的身份。这让清代的文学批评家李怀民不快。李在《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里,把贾岛升格为“清真僻苦主”。于是贾岛成了绘在庙宇墙壁上的仙人,诗作成了仿佛还带有仙人仙气的衣冠。诗里的宇宙,是诗人高超的技艺描摹的。诗的精魂丢掉了,而后孟郊只剩下了“贫寒”,贾岛只剩下了“瘦弱”。仿佛诗中盛满的情感,是诗的窒碍,是诗的魔障。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但是,当读到孟郊的《答郭郎中》诗:“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每弹潇湘瑟,独抱风波声。中有失意吟,知者泪满缨。何以报知者,永存坚与贞。”我们便可发觉贫寒可以落寞,失意可以孤独。在这些之外,还有坚守,还有勇气。当读到贾岛的《绝句》诗:“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得之一寸光,可买千里春。”我们便能知道文字汇成了诗,汇成了诗海,而那诗里的“情感宇宙”,正是诗海底下的明月,一旦人发现它那柔和而温暖的光芒,看似被冰封千里的诗海,将微波粼粼,满是春光。
《贾岛集校注》(全二册)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唐]贾岛 撰 齐文榜 校注
繁体竖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4884-8
88.00元
《贾岛集校注》十卷,唐贾岛撰,齐文榜校注。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晚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也是著名“推敲”典故的主人公,名句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诗歌内容写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愤、贫苦窘困生活的哀叹、清寂之境和佛禅境界的感受等,吟咏日常感受以及与亲友唱和。风格清新奇僻,峭直刻深,《沧浪诗话》称之为“贾浪仙体”。贾岛存诗约400首,因贾岛曾官长江主簿,故其集多称《长江集》,宋明清三代刊刻传抄较多,版本众多,而以安愚道人抄、毛晋父子所藏本最善。齐文榜先生《贾岛集校注》即以毛抄本为底本,在文字校勘、文句校注方面较为精审,又广辑诸家评论,后附《贾岛年谱》。
内页欣赏
扫码进入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购买本书
贾岛集校注(全二册)--...
发布时间:2020-12-07
作者: [唐]贾岛撰 齐文榜校注
ISBN号:9787101148848
价格:
¥8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