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本是陶学的基本思路。顾先生在书中谈到咏史诗时,巧妙地化用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概念,借以阐释古代咏史诗的两种模式和路径:“一种是所谓‘漫然咏史’,将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著名事件用诗句或押韵的文句加以敷衍,咏叹一番。”此即“无我之境”;“另一种则把自己摆进去发表感慨”,此即“有我之境”。进而,顾先生指出,在陶学史上一直存在一种不良倾向,就是把“无我之境”的文本误作“有我之境”,凭空起意,追索所谓的微言大义,拔高甚至神化陶渊明及其诗文。对于此弊,顾先生提出的拨乱反正之道是“直接面对原作”,无论是探寻陶渊明的人生,还是揭橥陶渊明的思想,抑或是解析陶渊明的诗文,先生均坚持此一方法论,并且提出了很多令人信服的见解。陶渊明的生平事历中,“不为五斗米折腰”最为后人称誉,可是“五斗米”的含义,古今颇多异说。顾先生在梳理、辨析了数种代表性的意见后指出:“道徒说”未见依据,无从采信;“官俸说”流传不衰,不为无据;“食量说”通达合理,最宜参用;更重要的是,所谓“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不能“呆看”,其意思是“不能为求一饱之故折腰乡里向乡里小人”。这一解释虽然建基于前贤之论,但注意到了陶渊明此言的文本语境,并点出其管钥在于该词并非实写。这个思路令人耳目一新,结论也让人钦服。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