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其后两千多年辉煌灿烂的庄学史,彰显出《庄子》作为道家经典的魅力之所在。《庄子》因其妙不可言的巨大魅力,吸引着数千年来后世读者的目光。清华大学孙明君教授的《庄子思想及其影响》(中华书局2025年7月出版)便是一部以细致阐发庄子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文人在诗文辞赋、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为主要切入点的庄学研究新著,尤其是提出了从义理到人间的治《庄》新路径。
《庄子思想及其影响》一书具有鲜明的体系性,从结构安排上来说,分为上下编两部分。上编“庄子思想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庄子思想意旨展开阐发,囊括庄子的全德之境、《德充符》的“德”思想、庄子所塑造的系列畸人群像所蕴含的人格思想、庄子的“不得已”思想、《秋水》中的天人之思、《渔父》篇所言“法天贵真”思想、《至乐》篇髑髅寓言意涵、《庄子》所呈现的老子孔子庄子和惠子形象以及《庄子》中所拟构的大树寓意等问题,具有深邃的哲学思辨特质。下篇以“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为主题承接上编所探究的庄子思想,对其进一步延展扩充。该部分揭示庄子思想如何影响中国古代的诸多重要文学家、思想家,包括汉末曹植的《髑髅说》《洛神赋》等文学创作,魏晋时期竹林名士中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对庄子思想的吸纳与重构,陶渊明《形影神》组诗的思想渊源,李白、李商隐、苏轼对庄子的接受等问题。此外,有附录一篇释读宋人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发题》。
孙明君教授是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者,《庄子思想及其影响》生动体现了其自硕士期间以《庄子天人思想体认》为题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以来几十年的深耕成果。在围绕魏晋南北朝文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过程中,部分学术成果鲜明地突出了其精心研读《庄子》后的真知灼见,如今这部新作又提出了诸多极具创见性的新论:
其一,在广泛涉猎各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思辨性的独到见解,并提供充分的学理依据。如《序论》中有关至人、神人、圣人和真人的内涵探究,既有对不同观点的解读和分析,也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又如,针对学界有关“齐物”意为齐物之论,还是意为平齐物论,作者认为“齐物”更准确,应该作为一个词组来解释。此外,还指出《庄子》对于“命”这一概念有偶然性与必然性之不同理解。再如,学界普遍认为庄子的逍遥、齐物与近代西方传来的自由、平等观念内涵一致,此论最早由章太炎提出,作者指出这一说法有其济世救民的特殊时代背景,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则并不合理,尤其是齐物不能与平等类同、比附。全书诸如此类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考证和阐释,不胜枚举、有理有据,彰显出作者数十年用心至深地耕耘于《庄子》的文本世界和思想世界。
其二,重新建构了《庄子》的思想体系,围绕“道”论建立了道论与德论的双翼体系。在义理层面阐发道论时,作者指出,道极为抽象,德则是道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实践。因而他从《庄子》中抽离出最核心的道论与德论,并且提炼出道和德在《庄子》文本中是如何投射的。此外,作者在该书第二章指出——庄子有两大精神境界,一是全德境界,一是逍遥境界,二者为并列关系。针对学界将关注点集中到逍遥境界而忽略全德境界的这一研究现象,作者极富创见性地填补了这方面的学术空白,指出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共同构成庄子的全德境界,前者被动地应对人力无法改变之人事,后者则主动地迎接人力可以改变之人事,此二者互动交织,形成德之和境界。
其三,重新诠释了以往学界误读的庄子所言全德之界和“畸人”“法天贵真”“不得已”等重要思想意涵。如该书上编第五章《庄子的“不得已”思想》,着重重新诠释了《庄子》所言“不得已”这一重要哲学概念的意涵。指出相较于先秦时期《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中出现“不得已”的次数及其含义,《庄子》中“不得已”出现频率之高、含义之丰富,显得尤为特殊。庄子所言“不得已”内涵新变包蕴“托不得已以养中”和“动以不得已之谓德”两种思想观念。前者旨在超越自我,内心达到中和;后者以积极的行动改变“不得已”状态。这一新见打破了学界通常认为庄子思想充满消极意味以及契合当下流行的躺平观念,为庄子正名,掘发出了庄子济世救民、抚慰心灵的良苦用心。
其四,指出学界对《庄子》的研究应该从义理学层面转向人间学层面。作者关注到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庄子义理学层面的考察,而忽略其在人间学层面的实践。因此呼吁学界关注如何推进《庄子》在民间、尤其是在平民中间实践价值的扩散和运用。关注《庄子》思想在现实层面的实践与运用是作者治《庄》尤为鲜明的一个特点。
其五,揭示庄子思想如何影响后世时的裁剪有度与真知灼见。裁剪有度含义有三:一是指所选影响对象具有典型性;二是考虑到时代问题,包括诸多朝代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文人;三是选取的文学类型涵盖诗歌、辞赋等多种典型文体。真知灼见则指作者细致入微地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考虑创作主体所处时代、所面对的诸多遭遇,尤为精彩的是结合心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创作主体心理层面,结合医疗知识,真实可靠地掘发出庄子思想对创作者的影响。如《〈洛神赋〉中的幻觉体验与赴水隐喻》一文,揭示出世人都赞叹且醉心于曹植《洛神赋》辞藻文风之美,但大多未曾意识到华美文辞背后,实则隐含着曹植最为痛苦压抑的心境障碍,传统的“感甄”说和“寄心君王”皆有漏洞。曹植将其内心的焦灼、苦痛与挣扎,寄寓在对想象中绝世女子宓妃的美丽仪容书写中,这一创作手法和创作观念深受《庄子》对待死亡态度的影响。因而,曹植对宓妃越是极尽笔墨渲染其绝世之美,越是呈现出他对死亡的憧憬而非恐惧,宓妃是死亡之神的隐喻。这种对死亡并非恐惧而是赋予其美感的观念,无疑源自庄子。
其六,注重《庄子》思想的现代转化与结合问题。作者提出《庄子》研究应该实现从以往的义理学层面转向落到平民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其后进一步强调《庄子》价值的现代性转化——《庄子》研究应该与老子思想相结合;推而广之,道家思想应该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结合——这样“三结合”的思路才能充分实现《庄子》这一经典文本的现代性转化,并激发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孙明君教授在此新著中条分缕析地揭示了《庄子》一书在思想义理层面的精妙奥义,在后世发挥的诸多重要影响作用,号召学界关注其在人间层面的诸多实践价值。从义理到人间,这部《庄》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其创见和新诠,填补了《庄》学研究的相关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
(转自《中华读书报》2025年8月20日第15版,原标题为《抱道而行,德润心灵——〈庄子思想及其影响〉读后》,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