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刚出版的《顾随致周汝昌书信集》,收录顾随先生(1897—1960)自1942年至1960年写给弟子周汝昌(1918—2012)的书信126通,系据周汝昌先生和家人长期妥善保存的珍贵手稿整理,是师弟二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兹从书中辑录顾随先生语录二十六则(上期为前十五则,点此进入查看。本期为后十一则),涉及治学得失、创作甘苦、人生感悟、心路历程乃至学林掌故等等,咳珠唾玉,至为精彩,特分享于此。(文中“苦水”、“糟堂”、“述堂”是顾随自称。“巽父”、“巽甫”、“禹言”、“玉言”、“老鱼”指周汝昌。“默老”、“默师”指沈尹默。“因公”指郑骞,字因百。)
十六
太史公作《项羽本纪》,是天地间有数文字,史实之真确性,一任史家去寻行数墨,述堂不与焉;若其颊上三毫、传神阿堵,马迁之笔,一如杨小楼大师之戏,能使百世之上、九泉之下之楚霸王与后人睹面相逢。斯言所以为不朽,此有数因:一者,笔健,史公之行文正如重瞳之叱咤;二者,大处一丝不走,小处随手点缀;三者,笔端时时流露感情,特致其高山景行之意;四者,史公自身亦是一位霸王也。有此四者,人与文、作者与书中英雄是一非二,而读者乃能亲见作书之人与夫书中之人。(1953年12月6日)
十七
稼轩《永遇乐》词《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有云“千载家谱,得姓何年”云云。“高似”犹言“高于”,凡言“大似”、“强似”、“胜似”等,准此。“似”,上声,读若“死”。辛老子以“稼”名“轩”,因自以为号,盖始于定居江西时。心折渊明归田躬耕,亦其一端。然集中词如《鹧鸪天》之“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行香子》之“都休殢酒,也莫论文。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尚不免出于愤慨。《临江仙》之“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鹧鸪天》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又“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䆉稏香”等等,亦止于客观佳句。至若《满江红》之“春雨满,秧新谷。斜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鹊桥仙》之“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西江月》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虽与农民未能同甘苦,而能共忧喜,不能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难之。千古诗人唯陶公之“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侵晨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高居上头。所以者何?实践胜空想故,参加胜旁观故。少陵生丁乱世,满目疮痍,戎马生郊,农村凋蔽,绝叫“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不能有此田家乐也。时代所局,“诗圣”于此,不得不让“词英”独步。顾为不为与能不能之间,又不可以不辨耳。(1955年12月26日)
十八
黄山谷谓士大夫可百不能,惟不可俗,一俗便不可医。不佞弱冠时始知有此话头,嗣后时时往来胸中不能忘。不惑而后,涉世渐深,阅人渐多,益有味乎斯言。先君子性严厉,然出语极雅驯,每臧否人物,及所不当意,亦只曰“某也俗”,顾未尝举山谷语,想未见之耳,如见亦定必拈出也,而不佞幼小时固亦已知懔此诫矣。然“士大夫可百不能”一语,不佞后来却断断乎以为不可。居常告诫子弟,必须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可以养家,即锢炉锯碗、修理桌椅板凳,等而下之,挑水、担粪,亦无伤。而吾家正值盛时,弟辈虽闻此语,亦悠忽置之而已。抗战军兴,兵燹之馀,家产荡然。舍弟辈流离困苦,有不能继饘粥者,平居未尝不叹不幸而吾言中。洎乎今日,劳动是公民天职,黄语之不能成立,夫何待言?所可取者,“不可俗”三字耳。顾“俗”之一字,其意义又当作如何解释乎?旧日士大夫之所谓不俗,看花饮酒、登山临水、弄月吟风、寻章摘句,其大较也。上之愤世嫉邪、痛哭流涕,适足以自戕;下之玩世不恭、游戏人间,何补于生民?总而言之,直接底寄生虫、间接底吸血鬼而已,不俗云乎哉!此在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之际,或亦自有其不得不然者在,而以现代之世界观与人生观言之,其意义果在何等?卧龙之不俗在其六出岐(祁)山,而不在其抱膝长吟;彭泽之不俗在其躬耕南亩,而不在其采菊东篱。换言之,能以六出岐(祁)山,乃可以抱膝长吟;肯于躬耕南亩,乃许其采菊东篱。不然者,抱膝长吟、采菊东篱,其俗入骨,不复可耐也。(1956年1月29—30日)
1956年冬顾随在天津师范学院寓所书房
1956年冬顾随与夫人徐荫庭在天津师范学院寓所书房
十九
月来讲授元曲,觉关汉卿真不可及。静安老子谓为“自铸伟词,冠冕元人”,良非虚语。(1956年3月19日)
二十
古来避俗之士,上高山,入深林,与木石居,与鹿豕游,何救于俗?老糟自小不喜严子陵,山谷诗乃云“能令汉家九鼎重,桐庐江上一丝风”(记不真切,文或有误),真酸臭不可闻。严君平似当减等发落,以其卜肆尚设在成都市上故。旧读唐人诗,以为孟襄阳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韦苏州之“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高不可攀,今日看来,一场话靶。(1956年4月20日)
二十一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则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稼轩词则曰:“六十三年无限事,从头悔恨难追。”王静安诗则曰:“人生过去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右公案一、话头三,不佞廿馀年来时时往来胸中。今日看来,蘧公最老实头,所惜文献不足,无从晓得此公所知者是何等非;尤其重要的是,此公知非之后,将采取何种行径耳。辛老子词家本色,一味感伤,不必深究。王静老太受叔本华氏哲学影响,怀疑之极,对于人生遂取虚无主义态度,令人读之不觉遂如子野闻歌,辄唤奈何,当今之世,行不得,行不得。倒是尼父能积极有办法。不佞浅学于《易》,无所知亦不识尼父为甚底要学《易》,学了《易》之后,又将作些甚底,但只看“可以无大过矣”一句子,此是何等精神!(1956年8月8日)
《周易译注》
二十二
《狂人日记》反对礼教吃人,发两千馀年之秘,乃前古未有之作,唯有“狂人”始信其为“狂人日记”耳。《祝福》中之祥林嫂,终生为旧社会制度所蹂躏、所摧残,卒于众人祝福之日投水自杀。若《离婚》中之庄爱姑,则较之为有战斗性矣,然屈于恶霸地主之积威,亦不得实现其志愿也。《彷徨》中写三进步知识分子:《在酒楼上》之吕纬甫终于屈服,《孤独者》之魏连殳终于自毁,《伤逝》之史涓生在丧失其爱侣与战友之后,仍思生活下去,而用说谎与忘却作前导,则其前途亦至渺茫——其病皆坐于孤军作战,同乎其为孤独者也。若《呐喊》中《阿Q正传》之阿Q,其无援助、无友朋,较之三人为尤甚,而其下场亦更惨已。(1956年10月25日)
二十三
平生于黄山谷诗,短时期间亦曾下过一段工夫,亦不能说无所得,于炼字、锻句上尤受益不浅,然终不能喜其诗,以为文胜于情。自成一家则有之,与老杜争胜大远在。(1957年3月6日)
二十四
旧闻前辈说古人敷席而坐,又所用者短几,不能全身依伏,且袍袖宽大,故每当作字,肘腕凌空,使转如意,能尽拨镫之妙用。后人高桌子大板凳,窄襟秃袖,全身倾伏,肘腕着案,以谈使转,千里万里矣。此语不为无理,然只道得一半,后人亦尽有悬肘悬腕作书者,其不合也依然,则又奚以说耶?糟堂曰,弊在不能运腕。夫既不能运腕矣,则自指及腕,自腕联肘,自肘达肩,举成僵死之势,以是作字必至横冲直撞,书成之后,无血肉者,字如劈柴;无筋骨者,字如乱韭,更无一毫可取。大抵运腕之法,宋人已复不甚了然。自是而后,去之益远。默大师奋起百世之下,合作每每超过唐人,直入晋贤之室,千有馀年,一人而已。(1957年4月3日—4日)
沈尹默致顾随书札手迹
启功《顾随先生书同州圣教序》题跋手迹(1974年夏)
二十五
不佞非不知古物之可贵,乃至可爱,顾独不能爱之乃至宝之,此非心理的,乃是生理的。所以者何?爱是精力之消耗,有时性命以之,则又是牺牲。是之间与年长体衰、去日苦多之人,有其最大之矛盾与距离。复次,两物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所爱亦然。不佞自计,平生多所爱好,兴趣广故,五十岁后,尤其大病后,体日弱,力日减,多所爱乃转而为多所舍,思以残年馀力集中于客观之所需要与自力之所能及。多爱多痛苦,多舍亦难堪,惟老鱼了述堂下怀耳。(1959年12月12日)
二十六
上次手札中谓,不佞五七言诗胜于长短句,此则知我者之言,此中甘苦不足为外人道也。至讶不佞多为词而不为诗,则视我过高、期我太殷矣。窃尝谓:诗之为体,一者浑厚,二者摇曳;又昭明赞陶公诗“抑扬爽朗,跌荡昭彰”,凡此皆词所不能及,亦缘此故,为词较易于为诗。不佞才短力弱,加之年长气衰,故复舍难就易。复次,词之旋律,古人当家已安排妥贴,随手取用,步趋规矩,无事更张。若夫诗之写来,泠泠悦耳,大弦春温,小弦廉折,是非具师旷之聪、操伯牙之琴者不能办,述堂何足以语此。以上尚是就学古而言,至于今用,则古近体诗又远弗如词。老舍同志曾说:现代语词入诗,便有打油气,吾常叹为知言。词则庶乎可免此患。(1960年1月22日)
| 推荐阅读:
根据珍贵手稿整理,
生动展现古典学问的魅力,
还原一代学术大师心路历程。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赵林涛、顾之京 校注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5516-7
78.00元
内容简介
这是现代学者、书法家顾随(1897—1960)在1942至1960年间写给弟子周汝昌(1918—2012)的书信集,共126通(另附致他人信两通)。
顾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人,曾执教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师范学院等高校,精研诗词、书法、佛学。他曾在信中对友人说:“有周玉言者,燕大外文系毕业,于中文亦极有根柢,诗词散文俱好,是我最得意学生。”(1952年8月28日致卢季韶书)著名红学家周汝昌(1918—2012)则不无自豪地称:“我是与先生‘通讯受业’历史最久的一个特例。”(《怀念先师顾随先生——在顾随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会上的报告》
作者简介
【上款预售】《顾随致周汝昌书信集》(精)(校注者题写上款+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