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全球化视野下的瘟疫与治疗 ——从《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说起
评论人:袁开惠
2021-07-13 14:06:37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
,于赓哲著,中华书局出版
于赓哲教授的新书《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面世了,书的封面上一棵古树遒劲有力,枝丫伸向寰宇,探入云天,历史的深邃感、疾病的复杂感,以及思考态度的严肃庄重、思考面向的纵深交错,不言自明。图案上大字突显的“疾病”“改变”“历史”三个词语,既是书名,也是该书撰写的关键词。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作者说:“疾病可以改变历史,以往这个话题只是一个遥远的历史回音,如今却让全球人感同身受。”的确,在疾病的流动背后,有太多值得探寻的历史。
天花与种痘
即如天花,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瘟疫之一,天花不仅在我国早有记载,古埃及、古印度等都有过流行。在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前1160—前1156年在位)的木乃伊脸上,人们发现了天花的“麻坑”。古印度人认为女神西塔拉(Sitala)操控着天花。亚述巴尼拔(前668—前627年)皇宫考古发掘的泥版文献,显示早期的西亚曾对天花实施隔离。而1520年,西班牙侵略者把天花带到了美洲。据统计,天花的病死率达20%,甚至更高。
《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中追溯中国历史上天花的源头,大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国。晋人葛洪《肘后备急方》载:“以建武中南阳击虏所得,仍呼为虏疮。”疾病名称揭示疾病来源,在对外战争中将异域疾病带入我国。虏疮,因患者体表所生皰疮如豆,又称豌豆疮、豆疮,后作痘疮;宋代医籍始称痘疹,俗称天花。
东晋以来,应多次流行过天花。隋代以前的中医学已确认天花为烈性传染病,对其症状的描述细致入微,发病极快,头面和身体生皰状如火烧,内含白浆,并已将“色紫黑”的出血性天花归为毒烈者,实属真知灼见。天花毒烈,常致人死,即便痊愈,多致毁容,北齐才俊崔瞻就因天花而变成了“麻脸”。
至于明清,天花愈演愈烈,为害尤厉,不仅屡被医籍书写,也被写入文学作品。明清时期,从朝廷到民间供奉多位痘神。《封神演义》中撒痘布毒的潼关主将余化龙被封为主痘之神碧霞元君,《镜花缘》中又出现了女性的痘疹娘娘。《红楼梦》里曾写巧姐患痘:
凤姐之女大姐病了,乱着请大夫来诊脉。大夫说:“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原来是患天花。王夫人凤姐听了,忙遣人问,医生回道:“病虽险,却顺,倒还不妨。预备桑虫、猪尾要紧。”于是,款留两个医生留在凤姐处,十二日不放家去。贾琏只得搬出外书房来斋戒,凤姐与平儿都随着王夫人日日供奉娘娘。
于赓哲教授在书中总结:“天花依旧是十分严重的传染病……社会恐慌心理严重。”上述文字印证了这一观点。首先,医生讳言“天花”,而说“见喜”,并说“症虽险”,透露出当时人们对于天花的恐惧和无奈。其次,桑虫、猪尾是清代治疗痘症的要药,用来诱使皰痘顺畅透发。然而,又同时“供奉痘疹娘娘”,治痘方药的疗效也便可想而知。这样的“药、神两乞”反映了天花的毒烈,恰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谈:种痘以前,“即使一村之中,有百儿出天花……损伤几及一半者,不闻其归咎于医生,惟有委命于天而已”。也正是因此,当顺治皇帝去世,在选择继承人时,玄烨已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这一点成为巨大的优势。
不过,灾祸如此深重,中国并没有问责于天花的“传入之地”,而是将如何消灭天花作为医疗的首要课题,终于在乾隆年间的《医宗金鉴》中归纳出种痘四法。中国种痘术疗效显著,经欧亚大陆西传,才有了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发明更安全有效的牛痘术,才有了后来的牛痘术东传,才有了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和督促下的全球天花病毒的消灭。正如该书所言,种痘是“中国医学对世界的贡献之一”。这在疫情流行的当下,尤其发人深省。确然,疾病会跨越国界,而新的病种也将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应对疾病、消灭瘟疫才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首要课题。
疟疾、金鸡纳霜与青蒿素
说到各国共同抗疫,作者写道:“全球化还能带来更有效、更全面的对抗瘟疫的手段。”除了上述种痘法的传播之外,疟疾的治疗,也是世界范围内药物与医疗技术交流交通的一个亮点。清代时金鸡纳霜由欧洲传教士带入中国,治愈了康熙的疟疾;21世纪的今天,我国学者屠呦呦团队提取的青蒿素成为遏制非洲疟疾的中国神药。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瘟疫之一。殷墟甲骨文已载“瘧”字;意大利的诗人但丁在《神曲·地域》中曾借疟疾描绘恐怖情绪:“犹如患三日疟疾的人将近寒颤发作,指甲已经发白,只要一看阴凉儿就浑身打战。”
《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中提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患疟疾的事,这里不妨把这个故事补充得更具体些:
1712年夏,曹寅于扬州染病,由感冒风寒转为疟疾,其诗言“卧病经旬初出户,战余寒热体差强”。康熙得知,心急如焚,随即命人快马加鞭星夜赶去,将一封书信和金鸡纳霜送与曹寅。这位帝王十分挂念自己的发小、曾经的侍读、侍卫。他在书信中说:“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金鸡纳霜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住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出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信中一连用了数个“万嘱”,让曹寅注意身体。然而,药还没有送到,曹寅就去世了。
康熙赐药的书信透露出他十分谙熟服用金鸡纳霜的注意事项,康熙是不是服用过这种药物呢?确实,康熙服用过金鸡纳霜。1693年,康熙患了三日疟,痛苦万分。同年稍后,法王路易十四派了五位传教士来中国,其中洪若翰(1643—1710)和刘应(1656—1737)懂得医学。他们奉上了从南美刚刚传入欧洲的金鸡纳霜,四位辅政大臣找来三位疟疾患者试药,三人均一剂而愈。四位健康无病的辅政大臣又亲自尝药,大臣们也都平安无虞。当晚,康熙就服下金鸡纳霜,疟疾如失。圣心大悦,盛赞金鸡纳霜,金鸡纳霜遂成宫廷圣药。
▲(宋)李唐绘村医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源:视觉中国
其实,金鸡纳霜原产美洲。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国家迅速殖民美洲。难道他们并不垂涎近在咫尺的非洲?事实是,因为当时进入非洲探险的人多死于疟疾,非洲一度被视为“白人的地狱”。
欧洲人进入美洲后,也带来了疟疾。厄瓜多尔的印第安人秘密流传着一种可以治疗疟疾的树皮,一位印第安人酋长向传教士胡安洛佩斯透露了这种树皮的功效,并送给他一块树皮。洛佩斯用它治愈了西班牙驻秘鲁总督夫人的疟疾,1639年这个消息由这位夫人的侍臣在西班牙大力宣传,并以总督夫人的名字辛可那(Cinchona)命名这种药物,很快金鸡纳树皮在西班牙变得家喻户晓。后来这种树皮被带回欧洲,并迅速成为欧洲著名的解热药物,成了欧洲远征非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工具之一。因此,近代医学史家王吉民说:“记得从前有一本书说过:如果世界上没有金鸡纳的话,白种人在热带地方的称霸,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又一说:英国若不全靠金鸡纳的话,是永远不能维持统治印度的。”1820年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成功提取出了有效成分奎宁,成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尽管如此,疟疾并没有像天花一样几乎被完全消灭,尤其在非洲等地仍时有流行,这与当地的卫生经济条件等有密切关联,也与耐药疟原虫产生有关。20世纪60年代,初代抗药性疟原虫出现,奎宁类药物疗效大不如前,疟疾在全球范围内死灰复燃,特别是在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疫情尤为严重,美越交战中就有万千士兵死于疟疾。
越南希望中国政府协助解决疟疾的困扰。1967年,中国国务院特设523办公室,调动全国力量研发抗疟新药。然而前期工作并不顺利,1969年屠呦呦等中医研究院的科学家应邀参加抗疟药物研发。此时,国内多个省份的科研人员已经筛选4万多种抗疟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并没有让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得到启示,意识到可能是实验中的高温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于是,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实验,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在第191次实验中,终于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具有100%的抑制效果。后来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药,疗效显著,被誉为“来自中国的神药”,它能显著降低疟疾病人的死亡率,挽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疾病与“读史”
天花、疟疾以及其他传染病,其传布固然与人类的交流交通有关,但种痘法的发明与演进,奎宁、青蒿素的提取与合成,药物与医学技术同样从东至西、从西至东交流传播,带来治愈的希望,也推动世界医学与文明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强大,强大的文明和现代化的卫生体系反过来克制传染病的传播。”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的当下,“应对疾病需要更密切的国际合作”。
当然,瘟疫只是《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书中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医院和女医、中医外科术和华佗传说、当皇帝遇见疾病和追求长生、瘴气与蛊毒、割股疗亲……凡此种种中国古代的疾病以及人们面对疾病的心理状态,都是作者解读中国古代史的凭借与窗口,正如该书引言所说:“本书所提供的,不是‘中国医学史’,或者‘中国疾病史’,而是将疾病与应对疾病的手段作为‘读史’的窗口。”该书引发我们思考疾病和医疗之于文明演进的作用与意义,启示我们“读史”的多重视角,提示我们历史学是关于“人”的,历史研究最后的落点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合理地理解现实世界,也为未来警醒,并提供一条更好的路径。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医古文教研室副教授)
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精)
发布时间:2021-04-21
作者: 于赓哲著
ISBN号:9787101150834
价格:
¥5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