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不同的地理空间,面对陌生的地理环境,旦夕祸福难以预料,宋人往往会在行旅途中祈祷神灵、保佑旅途平安。旅途中祭祀的神灵称为行神,对行神的祭祀称为“祖道”,这种习俗在宋之前就已很盛行,如西晋嵇含的《祖赋序》称:“祖之在于俗尚矣,自天子至庶人莫不咸用。”所说的“祖”即指出行前祭祀行神。在宋代充当行神的神祇有以下几类:一为人物神。一般是具有神异特征的人物,如徐兢出使高丽与使副路允迪同乘一舟,行至黄水洋,三柂并折,“与同舟之人断发哀恳,祥光示现。然福州演屿神亦前期显异,故是日舟虽危,犹能易他柂。既易,复倾摇如故。又五昼夜,方达明州定海”,在福州演屿神的庇佑之下,化险为夷顺利归航。此演屿神亦称天妃,本为福建莆田湄洲人林泉之女,生前能预知人祸福,殁后常穿朱衣在海上云游,乡人为其立庙加以祭祀。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最早记载了湄洲神女被视为神祇的原由:元祐丙寅岁(1086),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何详,有渔者就现,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疠疫降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路允迪在出使高丽途中受到湄洲神女的保佑,使还后为感谢神灵而上奏朝廷,请求朝廷为湄洲神女赐封号、庙号,以报答神灵护佑之功。湄洲神女被赐庙额顺济,成为国家承认的海神。后人航海出行都要祭祀这位天妃,希望得到她的保佑,天妃在宋代成为盛行一时的行神。
湄洲神女,即妈祖
地方的忠臣义士殁后也往往成为行人祭祀的对象。如范成大离蜀经合江县见登天王庙。此庙“相传为吕光庙。事苻坚,以破虏将军平蜀有功,后其子绍即天王位,登天之名或以此”。吕光因平蜀有功得到乡人的祭奠,舟人行舟过此庙都要上岸祭祀,“以鱼为享,无即以鲊”。程卓等使金至磁州,率“三节官属望拜,祷于神,护往来”,拜谒的是崔府君庙。楼钥使金至磁州亦云:“夜宿滏阳驿,之东北,望见崔府君庙、灵星门并庙栋,使副以下焚香遥谒。”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景祐二年)封崔府君为护国显应公。府君唐贞观中为滏阳令,再迁蒲州刺史,失其名。在滏阳有爱惠名,立祠后因葬其地。咸平三年(1000)尝命磁州葺其庙,而京师北郊及郡县建庙宇,奉之如岳祠,于是因民所向而封崇之。”滏阳县在宋代属磁州,崔府君本为磁州尹,因忠正受到后人尊敬并为之建立祠庙。后有传说云:“高宗为王尚书云迫以使虏,磁人击毙王云。高宗欲退,无马可乘,神人扶马载之,南渡河……”靖康元年(1126),在金军逼近汴京的危急形势下,宋钦宗遣弟赵构使金与金主议和,刑部尚书王云一同前往,至磁州,宗泽等人力劝赵构不要使金,而王云坚持北行,被磁州人杀害。正在赵构身处险境之时,受到神人相助,提供马匹供赵构返回相州。崔府君因此也成为保佑路人平安的神灵,特别是南宋人往返宋金之间,经过磁州时都要拜谒崔府君庙,以祈祷行旅平安。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