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种类繁多,风味各殊,其最本质的成分是都含有酒精即乙醇。酒精是大自然的赐予,含糖分的水果只要经过酵母菌的分解作用就能生成酒精。唐·苏敬《新修本草》说,作酒用曲,“而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不用曲的自然发酵之果酒在原始社会中已经出现,人类只有通过它才第一次接触到酒精,所以这个阶段必不可少。《淮南子·说林》中有“清醠之美,始于耒耜”的说法,以为最初的酒就是粮食酒;这在认识上是不全面的。进而,古人又将谷芽—糵(niè)用于酿酒。甲骨文中记有糵粟、糵来。糵来即麦芽,它含有丰富的淀粉酶。将麦芽与谷物一同浸水,可使淀粉糖化、酒化,再过滤而得醴酒。不过它的酒精度很低。《吕氏春秋·重己》高诱注:“醴者,以糵与黍相体,不以曲也。”《释名·释饮食》:“醴,体也。酿之一宿而成,体有酒味而已。”这是一种味道淡薄的甜酒。虽然,当时的人对酶不可能有清楚的认识,但在酿造过程中总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于是进而在蒸煮过(即已糊化)的谷物上培养出能产生酶的真菌—曲霉,制出酒母,也就是苏敬所说的曲。晋·江统《酒诰》:“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几句话已道出了制曲的由来。有了曲,粮食酒遂正式问世。
西汉的两种酒尊,山西右玉出土
《宫乐图》中饮酒的仕女
元代黑釉长瓶,肩部刻“葡萄酒瓶”四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土城子出土
元代的青铜蒸酒器,河北青龙出土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家喻户晓。孙机先生以大家的底蕴、晓畅的文笔,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呈现在这部书里。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