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施晨露“只要‘二十四史’办活动,我总会来。”昨天中午,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舞台迎来上海书展的“老朋友”——“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今年举办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的是《南史》平装本,排在签售队伍尾巴的“70后”读者杜俊捧着六册《南史》翘首以待。2013年,修订本《史记》在上海书展首发,揭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成果发布大幕。之后,每年上海书展,中央大厅总有一个时段留给这一巍巍工程。本是学者书斋专业书的“点校本二十四史”,通过连续多年在上海书展举办的首发活动,走向大众。为学术出版、精品出版搭台,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最小众的学术图书找到最忠实的读者”,正是上海书展的感召力和魅力所在。厚重的古籍出版成果和创新的古籍出版手段在这方舞台的亮相,也是透视上海书展价值取向的一个窗口。在邮局工作的杜俊是一名普通的历史爱好者,说起“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在上海书展的亮相,他如数家珍,“第一年《史记》我没赶上,从《辽史》开始,都没错过。”队伍里和杜俊一样年年“打卡”的读者不少,质量工程师陈先生带着上初中的儿子一起等待,小陈抢着回答:“这些书买回去,我也会看。”先后任中华书局总经理、执行董事的徐俊,从2014年至2020年,每年都带队来沪参加“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在上海书展的亮相。今年,在《南史》见面会同一时段,《叩学事铅椠——古籍出版四人谈》新书分享会在友谊会堂举办,主角是徐俊和宫晓卫、高克勤、姜小青四位深耕古籍出版三十余年的资深出版人,更是当代古籍出版事业本身。翻开《叩学事铅椠——古籍出版四人谈》,徐俊在其中一篇写道:“古籍出版一直被视为‘故纸堆里’的营生,除了工作对象和内容是中国传统古籍,工作方式也一直处于固守传统出版的位置,因此传统似乎在我们身上烙印更深,传统和创新的矛盾也表现得更集中。我们接续传统,同时要赋予传统新的血液、新的力量,这就是创新。”“对古籍出版来说,数字化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温泽远对徐俊的这句话印象很深。今年上海书展,“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项目、上海古籍出版社“尚古汇典·古籍数字服务平台”全新上线“文渊阁四库全书”AI+版。自2023年8月推出以来,这两年在上海书展期间进行展示,这一平台都有新的迭代。在世纪出版馆“数字馆”里,记者看到,“文渊阁四库全书”AI+版吸引不少年轻读者停下脚步。AI+版数据库完整收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共4056种,8亿余字,核心功能覆盖自动识读、智能标点、知识标引和文言翻译等,可以大大降低普通用户接触和理解古籍知识的门槛。接续传统,更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并非幽径,而是通途。这一天,在等待“点校本二十四史”《南史》修订本签售的读者队伍里,在《叩学事铅椠——古籍出版四人谈》的新书分享会上,在“文渊阁四库全书”AI+版的试用台前,记者感受到了强烈的信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