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一百七十年的风云变幻,如何在一部《南史》中得以通贯呈现?这部由唐代史家李延寿编撰的纪传体通史,为何历经千年仍备受推崇?凝聚着当代学者心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史》,又将为今天的读者理解这段历史带来哪些新的助益?
8月17日上午,由中华书局主办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史》读者见面会暨平装本首发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南史》修订工作主持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金龙与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作为嘉宾出席现场,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二十四史修订办)主任胡珂主持活动,与现场读者共话《南史》的修订历程、独特价值与阅读魅力。
《南史》全书八十卷,分为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是记述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一百七十年(420至589年)历史变迁中各类人物事迹的纪传体史书。自唐代成书后,因其贯通四朝、叙事连贯、文笔简练,在宋代、元代都曾被广泛刊刻流传,成为读书人了解南朝历史的重要典籍。然而,存世版本虽多,却存在早期版本残缺、后世补配混杂等问题,为现代的点校与修订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1975年,中华书局就已出版点校本《南史》。2023年10月,中华书局推出了《南史》修订精装本。在活动现场,张金龙详细介绍了修订工作的艰辛历程与严谨方法。在中华书局的支持下,修订组搜集并通校了包括宋元刻本残卷、明清官刻本、作为底本的百衲本和原点校本在内的十种版本,并将汲古阁本、静嘉堂文库本和四库全书本作为参校本,核校总字数超过千万。除版本校勘外,还大量运用了他校法,广泛参考《宋书》《齐书》《梁书》《陈书》等源头史籍以及包含南朝文献的佚文或后世抄录或摘抄的类书文献,如《太平御览》《建康实录》《通志》《艺文类聚》等,通过互证互校,力求最大程度地恢复《南史》文本原貌,厘清史实。
此后,俞国林分享了自己阅读《南史》的体会。南北朝至唐初是中国史学编纂的繁荣期,“二十四史”中有十二部成书于此,《南史》则堪称南朝宋、齐、梁、陈四史的“精编版”。接着,他通过对比《梁书》与《南史》中“梁武帝本纪”的篇幅及记述差异,分析了梁武帝的生平轶事及统治特点在不同史书中的呈现,为历史阅读提供了崭新的切入路径。
在成书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南史》一直广为流传,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宋、齐、梁、陈四部断代正史。张金龙认为,《南史》改变了南北朝分裂时期南北史书中对于彼此政权和民族的敌视和诋毁的态度,其通史的形式所反映的“大一统”历史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是中国史学正统观念的核心,唐高宗亲自为其作序,也表明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此外,它将南朝四代视为一个连续的历史单元,打破了四部正史各自为政的断代格局,清晰展现了政权更迭、家族兴衰、制度演变和社会风气的流转脉络,比四部各自独立、体例重复、内容割裂的正史更为连贯。同时,《南史》删繁就简,简洁明快,文气畅达,人物刻画生动传神,并补充了不少四史未载的珍贵史料,可读性大大增强。对于只想了解历史脉络和人物故事的普通读者来说,《南史》无疑是更佳的选择。除了《南史》之外,李延寿还独立完成了另一部涵盖北魏、北齐、北周历史的《北史》,而且参与过唐代史馆中的集体项目《晋书》的编修。对于很多读者关心的《北史》和《晋书》修订进度,俞国林介绍,《晋书》修订本已于7月底提交全部纸样和校勘记文件定稿,目前正在对定稿进行再次审读把关,很快将与读者见面;《北史》修订本正在根据初审意见进行补充完善,尤其是对静嘉堂文库所藏南宋建刊本等重要版本的补充校勘工作,力争明年推出。作为参与《南史》修订的历史学者,能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二十四史”版本的完善贡献一份心力,张金龙深感荣幸和责任重大。他表示,这项工作虽耗时耗力,但其文献学和史学史价值尤为突出。在修订过程中,他不仅提升了文献学素养,培养了学术人才,更为他向结合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问题以及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写作的学术转型提供了契机,堪称无形的丰厚收获。据悉,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史》平装本于本次上海书展期间正式首发,这一文本准确、校勘精良、标点合理的全新修订版本,将助力这部史学经典走入更多读者的书房,为古籍整理事业添新篇。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