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的力量从《史记》中寻找民族动能—聚珍12点·午间日读书”第六期—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于《人民日报》六十周年。3日中午,由虹口区科委党委书香党建联盟主办,虹口区科技党群服务中心、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贾雪飞党代表工作室、中华聚珍志愿服务团队承办的《楷模的力量:从《史记》中寻找民族动能》读书分享活动在中国出版蓝桥创意产业园举行。本次活动,同时是聚珍文化2023年新创直播栏目“聚珍12点·午间日读书”第六期,由中华书局聚珍文化编辑黄飞立博士主讲。活动现场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雷锋纪念日指出,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是对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发展的最新概括和提炼。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是中国人一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优秀历史人物身上都有体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开创了纪传体撰史体例的《史记》中,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精神便随处可见。孔子行教、重耳流亡、赵氏孤儿、卧薪尝胆四个著名的事例,完美地诠释了信念、大爱、忘我、进取是如何一步步内化为我们这个民族前进动能的。活动现场二孔子55岁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直到68岁返国,“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一路历经艰难困苦,被围于匡,在陈绝粮,“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始终抱有“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守护着理想之光。司马迁想告诉我们的是,如果一个人不顾自己地位的低微,力量的单薄,依然不屈不挠地坚守和张扬理想,那么,他终究会推动历史的前进。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桐叶封弟”的开国故事也已成为美谈,但对“骊姬之难”的叙述,却占了整个《晋世家》的三分之一强,因为它关系到晋文公的崛起,也是后来“三家分晋”的肇因。骊姬之难,导致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出亡,先是流亡狄地十二年,接着流亡各诸侯国七年,也是饱尝冷暖,但在一帮“铁哥们”的护持下,最终复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兄弟反目成仇,异姓之间反倒坚执如一,人与人关系的维系,有时倒是需要超越血缘之上的东西。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在《赵世家》中,司马迁插入了一段在后世非常有名的故事——赵氏孤儿。公孙杵臼和程婴,为了守护赵氏家族最后一点血脉,一个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个献出了自己的孩子,在功成后也自杀殉友。这个故事,早在18世纪就传入西方,并被王国维评价为放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毫无愧色。但很可惜的是,这是故事,并不是历史,而且司马迁也很清楚,但他为什么还是写入《史记》?除了是他父亲司马谈的遗墨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在那样一个价值观混乱、政局极度不稳的年代,这种超越眼前利益、积德行义的行为,是司马迁所深深认同的。活动现场三卧薪尝胆的故事应该更为人所熟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最终完成对吴王夫差的复仇,但其间的轨迹,远非“V”字形这么简单,吴越反复拉锯,展开一幕争霸大戏,胜败对双方来说都是常事,走势更像是个“W”。只不过越王勾践更懂得从对手身上吸取教训,最终完成反杀,成为春秋一大霸主,突破了地域性低文明王国的局限。勾践几十年的隐忍、坚韧、进取,信念的力量绝不可忽视。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优异品德代代传承,从未间断,最终融汇成为中华民族新的时代精神——雷锋精神。对经典、历史的了解与学习,会更加有助于我们对雷锋精神的感悟和把握。活动现场四推荐阅读《血缘:<史记>的世家 》著 者:陈正宏书 号:ISBN 978-7-101-15143-5出版时间:2021年4月定 价:42.00元《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史记》。本书以幽默的文风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了《史记》的三十篇“世家”,即先秦和西汉时期重要诸侯大姓的家族史。姜太公果真是“偶遇”西伯?“三家分晋”有着怎样的前传?越王勾践破吴归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史记》里记录的孔子事迹,哪些是在《论语》里看不到的?得了天下的刘邦,如何应对四面八方的威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诉说着他和韩信怎样的工具人生?靠宫里姐妹上位的兄弟,怎样冲破阴影活出自己?汉武帝的兄弟侄儿,为何出了那么多奇葩?这些古代的贵族为何有着如此奇幻的人生?中华民族又走过了怎样的融合之路?本书将带给你启示。《<史记>人物四十五讲》著 者:【日】山崎正 著 许云鹰 译出版时间:2018年1月定价:40元本书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精心刻画了春秋至西汉时期的50多个主要人物,旁及近1000个次要或不知名姓的小人物,或简叙其事,或仅记其言,笔墨虽少,亦得其神。走出成王败寇的历史惯性,立足人文关怀,剖析人性隐幽,构筑了形形色色、各具性格的《史记》人物画廊,演绎出可歌可泣的人性哀歌。
楷模的力量
从《史记》中寻找民族动能
—聚珍12点·午间日读书”第六期—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雷锋纪念日指出,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是对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发展的最新概括和提炼。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是中国人一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优秀历史人物身上都有体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开创了纪传体撰史体例的《史记》中,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精神便随处可见。孔子行教、重耳流亡、赵氏孤儿、卧薪尝胆四个著名的事例,完美地诠释了信念、大爱、忘我、进取是如何一步步内化为我们这个民族前进动能的。
孔子55岁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直到68岁返国,“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一路历经艰难困苦,被围于匡,在陈绝粮,“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始终抱有“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守护着理想之光。司马迁想告诉我们的是,如果一个人不顾自己地位的低微,力量的单薄,依然不屈不挠地坚守和张扬理想,那么,他终究会推动历史的前进。
活动现场三
活动现场四
推荐阅读
《血缘:<史记>的世家 》
著 者:陈正宏
《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史记》。本书以幽默的文风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了《史记》的三十篇“世家”,即先秦和西汉时期重要诸侯大姓的家族史。
姜太公果真是“偶遇”西伯?“三家分晋”有着怎样的前传?越王勾践破吴归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史记》里记录的孔子事迹,哪些是在《论语》里看不到的?得了天下的刘邦,如何应对四面八方的威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诉说着他和韩信怎样的工具人生?靠宫里姐妹上位的兄弟,怎样冲破阴影活出自己?汉武帝的兄弟侄儿,为何出了那么多奇葩?这些古代的贵族为何有着如此奇幻的人生?中华民族又走过了怎样的融合之路?本书将带给你启示。
《<史记>人物四十五讲》
著 者:【日】山崎正 著 许云鹰 译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定价:40元
本书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精心刻画了春秋至西汉时期的50多个主要人物,旁及近1000个次要或不知名姓的小人物,或简叙其事,或仅记其言,笔墨虽少,亦得其神。走出成王败寇的历史惯性,立足人文关怀,剖析人性隐幽,构筑了形形色色、各具性格的《史记》人物画廊,演绎出可歌可泣的人性哀歌。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