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什么书?《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作,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事件。孔子作《春秋》,是为了坚持西周制度,反对诸侯为政,目的在于匡救时弊,惩恶劝善。随着儒家政治地位的提升,《春秋》在汉武帝时被列为“五经”之一,成为必读经典。然而《春秋》文辞极其简略,加上流传过程中竹简的脱落和传抄错误,后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春秋以后便出现了各种为解释《春秋》而作的著作,称作“传”。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在西汉时至少有五种阐释《春秋》的著作流行,分别是《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和《夹氏传》,其中后两种在西汉时便已失传,余下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被合称为“春秋三传”,流传至今。“春秋三传”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