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我主要在校自己即将在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随笔集《读书的三重境界》,共收入五十篇文章,介绍了六十本书,约三十万字。所以,尽管本月有三十一天,但我只读了二十四本书。与前两个月合并起来,第一季度共读了八十本书。
《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
李筠的《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岳麓书社,2023年)。过去读中世纪历史的书,留下的大体印象是:中世纪是一个停滞、黑暗的时代,宗教裁判所、十字军东征所造成的破坏,都成为抹之不去的阴影。但读了这本书,我对中世纪有了更全面、客观的印象。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明也是处于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之中,若非中世纪的传承,就不会有现代的西方文明。作者从帝国、教会、王国、大学和城市等角度,全面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中世纪。值得指出的是,作者的写法特别适合中国读者阅读,尤其是对中世纪了解不多,或怀有偏见的读者。
《海上收藏世家》
《京华收藏世家》
我自己并不收藏文物,但对这类书颇有兴趣。这个月读了郑重先生的《海上收藏世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和《京华收藏世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前者介绍了上海乃至江南地区的四十位收藏家,后者介绍了北京的十三位收藏家。世代相传的收藏家,方能成为“世家”。收藏当然要有经济实力,或者得自祖辈遗泽,或者依靠个人奋斗。不过,在此基础上,文化传承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所购藏的文物进行深入研究,以揭开历史真相,又如将自己珍藏多年,甚至历经数代人传承的珍贵文物赠给国家——这就是书中记载的收藏家有别于古董商的地方。这些收藏世家,有些已被我们熟知,如张伯驹先生,但还有不少一般读者并不熟悉,他们融文化底蕴与爱国情怀于一身,令人敬仰。读这两本书,不仅可以了解这些可敬的人物,也可以增加对文物知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