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开启红学文献研究的“潘多拉魔盒”
评论人:《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11月06日 16 版)
2024-11-15 14:21:02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红楼梦靖藏本辨伪》
,高树伟著,中华书局2024年6月第一版,96.00元
■张昊苏
“红学文献”,是一个颇值得关注又颇富有争议性的话题。
众所 周 知,自 胡 适(1891-1962)发表《红楼梦考证》(1921)以来,“红学”逐渐成为文史学界关注的显学。区别于索隐派的“猜谜”,胡适力求以较为严密的方式,对《红楼梦》作者、续书、版本、本事等问题加以详尽考辨,成为“教人一个思想学问的方法”的 学术史名著。周汝昌(1918-2012)的《红楼梦新证》(1953),则以更为厚重的篇帙,尝试竭泽而渔式地挖掘相关文献,以解决《红楼梦》文献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并通过《什么是红学》(1982)等一系列论文,逐渐建立起相当独特的“红学四柱”(曹学、脂学、版本学、探佚学)。
然而,相较于一般性的小说文献研究,“新红学”可以说完成了优长与缺失的“俱分进化”。对文献系统的挖掘、梳理、考辨,与对特殊信息的推理、猜测与假说,往往夹杂在一起,故红学界对周汝昌的学术观点,往往毁誉参半,难求共识;而对于红学研究中产生的某些特殊现象,文史学界也往往敬而远之,罕能依据学术史、文献学的根本逻辑,对相关成果的得失,做出比较细致的研判。以欧阳健《还原脂砚斋》为代表的一系列论著持“脂伪说”,虽未得到学界认可,但亦未得到全面清理,更令相关学术议题显得扑朔迷离起来。
事实上,如果扬弃偏见的话,以下基本逻辑应该得到正视:《红楼梦》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应占据相当卓然的地位,旨在对这部小说展开细致考辨的“红学”当然有必要存在,并不断提升研究质量,去粗取精。
近年来,黄一农先生的《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繁体字本;中华书局,2015,简体字本)、《红楼梦外:曹雪芹〈画册〉与〈废艺斋集稿〉新证》(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繁体字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简体字本)等著述,旨在基于“正确的知识与谨严的推理”,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文献,对诸多红学史公案展开“e考据”研究。从研究方法的层面看,“e考据”提供了比较明确的操作指导,为研究者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性,研究者可以迅速进入一个学术疑难议题,并在更便利的数字环境下寻找到新的突破口。从考辨结论的层面看,上述研究确有甚多推进,尤其是在建构曹雪芹交游网络中取得了大量进展,使研究者能够更加贴近曹雪芹所处的历史世界。因此,黄先生的几部著作问世后,重启了不少红学问题的讨论,诸多单篇论文多以其观点为基础(当然,有支持与不支持之别)展开细化研究。这也为《红楼梦》研究者提振了信心:文献材料并未“竭泽而渔”,在此基础上的颠覆性研究还有很大开展空间。
北京大学高树伟的《红楼梦靖藏本辨伪》(中华书局,2024),正是在这一大的学术史脉络下的新探索。该书以38万字的篇幅,系统讨论了红学史上的一桩独特公案——所谓“靖藏本”的有无、真伪。1964年3月,毛国瑶(1930-2006)将150条“靖批”寄给俞平伯(1900-1990)等著名红学家,声称其来自于靖应鹍(1916-1986)家旧藏的脂评本《红楼梦》,从此开启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红学世界”(《红楼梦靖藏本辨伪》,自序,页1)。一部没有留下实物、甚至除“发现者”外无人见过的抄本,为何有诸多红学家信以为真,并将150条批语目为决定性的文献依据;而这样的认知模式、论证方法、具体观点,又如何影响着近六十年的红学发展?本书即拟通过解决“靖本真伪”这一文献公案,来重新清理红学史的特殊发展形态,并对红学文献研究提出新的方法。作者在文献层面对靖本的辨伪,已见于刊发的单篇论文(参见高树伟:《毛国瑶辑“靖藏本〈石头记〉”批语辨伪》,《文史》,2022年第4期;《〈石头记〉“靖藏本”辨伪杂记》,《新红学百年与北京大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22年)。从文献考辨的角度来说,核心论据在单行文字中已有揭示。但是,只有通过专著这一厚重形式,才能系统呈现出作者的红学文献观念,也才能据此来思考“靖本辨伪”这一学术史事件的诸多本质问题,而“靖本事件”才不仅仅是一个文献争议个案。简单说,尽管本书完成了极高水平的史料挖掘工作,但“靖本辨伪”这一观点本身,和得出观点的方法,在熟悉文献学的研究者眼中,很多内容实属不言而喻。在此基础上开启重新系统讨论检核红学文献的“潘多拉魔盒”,才是本书的真正意义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具体观点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重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当下研治红学的要务。读者如果忽略了这一思路,就无法全面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
《红楼梦靖藏本辨伪》由正文六章及两个附录组成。第一章“《红楼梦》靖藏本述略”、第二章“《红楼梦》靖藏本辨伪”可看作是本书成立的基础。通过将今存毛国瑶手抄的150条批语与1958年版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对勘,可发现出现了典型的“连结性讹误”(errores coniunctivi)现象(自序,页6),毛国瑶辑抄批语的来源并非所谓的“靖藏本”,而是俞平伯的辑评本。而通过对毛国瑶家世、生平、著述等信息,及所处学术背景的考察,可发现红学界以往对毛国瑶的学问根柢颇有轻忽,毛氏具备伪造靖批的能力与条件。书后的两个附录《毛国瑶辑靖藏本〈红楼梦〉批语校勘记》《〈红楼梦〉靖藏本辨伪论文目录(1976-2022)》是上述论证的扎实文献基础。可以说,如果说之前红学界尚有颇多学者仍然以“蓄疑”看待这一问题,那么在此番“科学的辨伪”(页129)之后,凡具备基本文献论证常识的学者,都不应该再引用、信从靖批了。
但本书的旨趣不限于此。六十年来(1964-2024),既然不少红学名著都曾经将靖批当做重要的论据,那么有必要进一步反思,靖批究竟参与制造了哪些错误观点,又从而对红学史上哪些认知方向产生了误导。本书第三至第六章即围绕着这些议题开展探讨。作者深信,既往研究者对伪靖批的误信误用,导致了对红学核心问题的认知偏离。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脂畸一人二人(本书第三章)、早期脂抄本版本性质与源流(本书第四章)、《枣窗闲笔》等相关文献著录与脂砚斋身份(本书第五、第六章)等核心议题。本书旨在论证,在剥离了伪靖批之后,许多核心认知需要更新——脂砚斋与畸笏叟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笔名,其真实身份是曹雪芹之叔辈,最有可能是曹頫(1697-?)。甲戌本是脂砚斋的工作稿本,且其独出异文在情理层面最优,今存甲戌本虽是过录本,但忠实抄录了甲戌底本。
熟悉红学史的研究者,当然不会对上述观点感到特别新奇。这些核心材料、观点,在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等著作中已有相应讨论。但在百余年的“新红学”研究历程中,几乎所有的可能性都已得到研究者的猜测、假设、推演、考辨,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得出结论,并以一以贯之的态度看待所有的论证,从而建构一个基本自洽的逻辑系统。红学史上的吊诡现象是,几乎每位研究者都有独特卓见,但也有偏颇之处。如《红楼梦新证》对甲戌本、《枣窗闲笔》及伪靖批的认知,很多在当时均为前人所未发,至今仍然值得深长思之;但书中也不乏“脂砚即湘云”之类明显难以被当代学者所认可的假说、误说。身处当下重观红学史,找到能够足成一家之言的论著,并不特别困难;但困难的是,在纷繁复杂的学术史迷雾中,判断哪些观点才是可以依据的。而判断的标准,往往不在于特定个案研究中能否自圆其说(因为大量文献都具有解释的多义性,单篇论证看上去颇具合理价值),而在于对红学文献整体性的认知能否自洽。本书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新的探索。在具体观点层面,笔者有时持有不同意见(部分见于笔者既往研究,部分还将另文讨论),但这一大的前提却思路相同。
不论是书中还是网络上,在面对辨伪靖批这一问题的时候,总有“这些能伪造出来吗?”(页124)之类的质疑,也有“靖批虽伪,靖本却真”之类的想象推测。这显然是一种遮蔽了本书核心理路的讨论方式。“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即使是极度离奇的说法,也有其成立的概率。但文献学研究应依托于现存史料。基于严密的论证程序,将相关证据逐一罗列并加以辨析,以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不客气地说,在既有研究史上,实际上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在没有确证靖批可靠的情况下,红学家们就引用了其中内容,并引导着后来学者的核心立论。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能够证实靖批的真实性、可靠性之前(包括文物的和文献的),就应该悬置该文献,不宜轻易使用。
《红楼梦靖藏本辨伪》的方法意义,至少还集中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红学文献考据的限度问题。学界对靖批的质疑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距离毛国瑶披露靖批不过十余年时间;本书作者搜集文献、田野调查之时,不少当事人仍在世,揭示了诸多详细情况,这种优越性可能是其他争议性文献并不具备的。但即使是这样,靖藏本的故事依然还有若干断环不易完全厘清——毛国瑶为何伪造文献,又为何假托靖家收藏,而俞平伯等资深红学界为何对此材料集体放松警惕,至今仍然令人心生疑惑。但这些问题并不影响主体结论。现有资料毫无争议地指向如下情况:今存靖批没有任何存世文物作为佐证,本身即是“孤证”;且其内容已有若干处可证明是毛国瑶根据当代文献所制作的,可断定为“伪”。两者结合,就没有任何理由使用靖批。“辨伪”只需要突破关键环节即可成立,并不需要对所有细节明察秋毫。二是红学文献甄别的逻辑问题。所有的研究者都会因新文献的发现而兴奋,但新文献只是一份物质性的存在,必须首先运用文献学方法加以严密甄别,才能知道其真正性质如何,应该在何种程度上使用该文献。在红学文献研究中,常常出现一种“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学界对某些关键文献性质的认知有别,故亦缺乏一种可以共同讨论的学术基础。这一点,当然不仅限于靖批自身。
2021年,在“新红学”百年之际,笔者曾与本书作者多次通话、通信,深度讨论了红学史上诸多根本性的议题。在部分观点上,有时能够达成一致,但在根本问题上究竟应该如何清理,并没有得到笃定的共识。如前文所提及的脂畸一人二人论、《枣窗闲笔》的史料价值等问题,都还拟再加商榷讨论。但有一点似乎仍然需要坚持,那就是回到最初的文献史 料与论证逻辑——“请循其本”。在《红楼梦靖藏本辨伪》扎实论证的基础上,已提示我们近六十年来的红学研究,有诸多不够严密、有待清理的观点。从六十年上追至一百年,以“靖本事件”为鉴戒、标杆,对今存所有的红学文献做一系统重估,此项工作的意义与可行性也就呼之欲出了。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文展开论述,就这一问题向作者继续求教,也期待相关讨论能够真正触及《红楼梦》研究的本质。相信这才是本书最为重要的价值。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红楼梦靖藏本辨伪
发布时间:2024-07-01
作者: 高树伟著
ISBN号:9787101165395
价格:
¥96.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