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长安三万里》热映,历史人物李白和高适被大众重新关注,关于他们的故事也在不同解读者笔下有了不同版本的解析,一个比一个详尽。唐朝是个充满魅力的时代,我们熟知的古人都一身浪漫气息且极具传奇色彩,李白如此,杜甫如此,其实高适亦如此。高适46岁才应试中第,初入官场,可谓大器晚成。随后他在官场起起伏伏,终至刑部侍郎,后进封渤海县侯。这时的他,已61岁高龄。隔年,高适病逝,获加封礼部尚书,谥号忠。在一般认识里,李白等人是因为官场失意,才创作出那些传世千年的经典诗歌。从这里看,高适似乎是个反例。而且,他因入幕河西而被后世称为边塞诗人,作诗不少,并多为精品。那么,高适只写塞外诗吗?步入官场与驰骋战场的他,所作的诗歌与此前是否有所变化?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本文想先谈谈高适诗集的整理。论整理高适诗的开创之功,当推刘开扬先生。刘先生整理高适之诗,始于1959年夏,中间曾“数易其稿”,定稿又因故而丢失大半,直至1979年才以初稿为基础重新做了修订,1980年初版面世,名曰《高适诗集编年笺注》。这部附有《高适年谱》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18年推出了简体横排的“国学文库”本)是第一部高适诗集的现代整理本。此书以编年体方式整理高适一生所作诗歌,并加以笺注与其他历史信息。虽不能说通过此书就能将高适一生一览无余,但极容易让读者们从纷繁的高适诗作中进入高适的内心。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