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周兴陆老师撰写的《〈唐诗三百首〉通识》读本,视野大开,仿佛走进了一个早就知道的花园,却第一次嗅到她的芬芳,看到她整个的样子,满心欢喜。意犹未尽的同时,久久萦绕于心的竟然是“感动”二字。
读书是蘅塘退士孙洙最符合本心、 最快乐的事。孙洙在筛选唐诗的时候有几条原则,周老师在唐诗的编选旨趣部分做了很好的介绍,《唐诗三百首》以盛唐诗人的作品为主,兼顾中晚唐,注重格调美和神韵美,按照诗教传统,不选激烈讥讽时政之诗,不选浮艳淫亵之诗,不选篇幅太大的诗篇(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没有入选),也不选背后史事复杂的作品,一般多是清远和平、畅适明白、朗朗上口的诗篇,便于记忆,适合蒙学教育。古人用《唐诗三百首》进行蒙学教育,不仅强调在心性上养正,也在孩童的心里早早地种下了一颗审美的种子,用心良苦且高明。任何时候,心不正,不能行远,所以养正是根本。今天形形色色的蒙学教育让人眼花缭乱,家长们在选择中迷失,孩子们在疲于应付中躁动不安,实在是得不偿失,舍本逐末。今天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东风,我们不妨多借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其次,感动于文化传承者的用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塑造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气质。泱泱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大宝库,其中的优秀资源需要一代代人花力气去开掘,去传承。经典阅读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经典是古人智慧的凝结,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然而传统经典对今人来讲毕竟遥远,要想读懂读透并不容易,而文化真正为大众所接受,才有力量。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识教育,因此,“中华经典通识”的组织出版,无疑是文化传承的有力举措。如此传承传统文化的用心,着实让人感动。通识易读不易写,写得有趣又有料,深入浅出,融会贯通,那就难上加难,没有一定的造诣和学养很难做到,因此通识读本虽是小书,非大家方写得。中华书局的这个系列也的确是邀请了各领域的专家来写的。以《〈唐诗三百首〉通识》为例,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周兴陆,阅读的直接感受是惊喜,同时深深地为周教授的渊博学识所折服。本以为也是就一首首的唐诗进行解读,没想到竟是唐诗纵横的大历史。既有《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背景和旨趣以及历代唐诗选本的介绍,又有唐诗的体裁、格律的讲解,还有唐诗的世界传播状况、影响分析。书的主体部分从八个方面概括了唐诗本身的艺术呈现,并就此勾画了整个唐代的精神风貌。不能说面面俱到,但以点带面,脉络清晰,又假以深沉的历史眼光,有述有评,娓娓道来,读来畅快,颇见功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感动于唐诗之美
点此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