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三全本《黄帝内经》销量猛增。但对于《黄帝内经》到底应该怎么读,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将书中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不少朋友还是会有疑惑。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三全本”《黄帝内经》译注者姚春鹏先生来回答几个读者关心的问题。
A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而且是现存传世的最早的中医经典,奠定了整个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其文字古奥、道理深邃、旨趣深远。一般人认为是专业医书,因而产生畏难情绪是非常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A
这个问题,上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回答。A
采用对话体的编排形式,不仅是《黄帝内经》,在荀子之前包括孔子、孟子、庄子等都是采用对话体。甚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也用对话体。中国古代思想家不太追求思想体系的形式上的完整性,不像亚里士多德或荀子采用严格的理论论证的形式写作。这样的好处是灵活、生动,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不追求理论的形式美,只追求解决实际的理论和现实问题。A
确实,《黄帝内经》中包含了很多养生理念与方法。虽然《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经典,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仅仅是讲人得了什么病,这个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如何,以及用什么药物或方法解决什么具体疾病的问题。A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类具有的自然情感,是人的本能而不是后天习得的。但是七情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一定是某种外物的刺激而致。正如《乐记》论音乐的发生是人心感于物而然一样,不同外物的刺激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如顺心的事使人喜悦,而不顺心的事则使人愤怒等。正常的情感也就是在一定限度内的情感变化不会使人生病,但过度的,如大喜大怒;长期的,如忧思恐惧,就会致病而且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疾病。虽然我们身处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但从根本上说,并没有什么简便易行的方法,还是要从根本上修养我们的内心,使内心强大、光明,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不能等到有了问题再去找应对的方法,那样将不胜其烦,而且也仅仅是治标的办法。当然,遇到问题,我们可以试着深呼吸,闭目、平心静气,会有一时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