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明上河图密码》的朋友,不知你们是否察觉这样一个细节:剧中赵不尤、顾震、狄伦等人所戴的帽子形制是不一样的。这乍看之下的细微差别,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古代,帽子绝非仅仅用于装饰头部这般简单,它与社会的阶层架构、礼仪规范、文化沿袭以及民族交融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的帽子。
东坡巾,以藤为内里支撑,锦缎作表,外覆漆层,挺括有型。两侧巾檐恰似燕尾轻垂,前开后合,后幅垂下飘逸布帛,尽显文雅风姿。因宋代大文豪苏轼常戴,故而得名,追随者众多。幞头在宋代更是成为男子主流头饰。它由头巾演变而来,始创于北周武帝,初为三尺皂绢裹发,至唐内衬硬质巾子塑形,宋时样式多变。有直脚幞头,官员上朝所戴,帽翅长达一尺有余;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幞头,则依身份、场合各异,或为公差仆役日常劳作之便,或为特殊礼仪场合彰显身份,从宫廷到市井,处处可见。介绍完宋代的幞头,《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男演员们戴的都是什么帽子就迎刃而解了。赵不尤身为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多戴无脚幞头;
古代文化常识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