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为大家梳理了春秋时期人名难记的原因,不少朋友纷纷留言表示解决了他们读书时的困扰,三全君备受鼓舞,已经申请“加鸡腿”了~~实际上,在历史的长河里,类似的难题还有不少。就拿各个朝代皇帝的称号来说,其情况便颇为复杂,比如汉朝的皇帝后世一般用谥号相称,明朝的皇帝多是以庙号相称,而清朝的皇帝,人们又多用年号来称呼他们,这究竟是为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早在商朝,庙号就开始被使用了。庙号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当时只有少数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有庙号。比如商王太甲称 “太宗”、武丁称 “高宗”。不过大家还是习惯用名字称呼商王。商朝灭亡后,周朝并未延续这一庙号制度,周公旦创立谥法,开始使用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来褒贬善恶,是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呼。比如,周武王因伐纣灭商的赫赫武功,在去世后被谥为“武”,后人便尊称其为周武王;周文王则因重视文化教育、发展农业生产、用心治理内政等卓越功绩,被谥为“文”,世称周文王。
《古代文化常识》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