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研究《明史》,为何他的集子不可不读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5-09-09 14:32:42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一
万斯同字季野,号石园,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卒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浙江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他出身于浙东望族,祖父万邦孚袭指挥使,后累迁左军都督府佥事、福建总兵官,虽为将家子却好吟咏。父亲万泰从学于刘宗周,后入复社,与黄宗羲交厚。明亡之际,万泰携家避乱,年幼的万斯同亲历了王朝覆灭、家庭离散的惨痛。
据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记载,万斯同少时性格顽劣,“所过多残灭”,但对经史之学的兴趣尤为浓厚。他被父亲关在屋子里时,“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稍长后,他拜入黄宗羲门下,成为“浙东学派”的弟子。黄宗羲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学者必先穷经。然拘执经术,不适于用,欲免迂儒,必兼读史”。这种治学理念也影响了万斯同,使他确立了以史学经世的志向,他对经学、史学的熟稔程度,达到了“自两汉以来数千年之制度沿革、人物出处,洞然腹笥”“于有明十五朝实录几能成诵,其外邸报、野史、家乘无不遍览熟悉。随举一人一事问之,即详述其曲折始终,听若悬河之泻”的地步。
万斯同像
二
康熙十七年(1678),朝廷开博学鸿词科,征召天下名士,浙江巡道许鸿勋举荐万斯同,却被拒绝。次年,朝廷开设史馆修撰《明史》,徐元文力邀万斯同入馆修史。当时被征召的士人,均被授予七品官职,称“翰林院纂修官”,万斯同却要求“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他在京协助徐元文、徐乾学等人修史,发凡起例、删改审定,历时二十年,直至病逝,为官修《明史》贡献了毕生精力。
清代修《明史》,历时九十余年,参与学者人数众多,而万斯同被认为是其中的关键人物。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明史》虽亦属官局分修,然实际上全靠万季野。钱竹汀说:‘乾隆初,大学士张公廷玉等奉诏刊定《明史》,以王公鸿绪史稿为本而增损之。王氏稿大半出先生手。’盖实录也。关于这件事,我们不能不替万季野不平,而且还替学界痛惜。”
万斯同在康熙朝《明史》编纂过程中用力最多,虽无总裁之名,却行总裁之实。在体例和编排上,他尤为重视史表的作用,增设《七卿表》以补前代史书之阙。又针对明代社会历史的特殊性,进行变通和创新,如《艺文志》仅著录有明一代典籍;列传中专设《土司传》《阉党传》《流贼传》,体现明代政治特点与民族关系;人物立传亦不因循守旧,以“类叙”为主,“追叙”为补,保存大量史料。在史料的搜求和辨别上,则广搜博采、明辨是非。明代实录虽为官方史料,但多有曲笔,甚至失实。在修史过程中,万斯同详细考证历朝实录,广泛参酌野史、方志、文集、碑传等材料。凡史馆纂修的稿件,皆由其复审改定。据全祖望记载:“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叶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叶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能够成为“二十四史”中质量较高的一部,有赖背后万斯同的笔削之功。
《明史》
三
相较于其经史著作,万斯同的诗文集流传并不广泛。但就现存诗文和前人的评价看来,其创作独具风格、内涵丰富。其中《新乐府》和《鄮西竹枝词》等组诗,被视为“以诗佐史”“史之前驱”。以《新乐府》为例,这组乐府诗仿照白居易《古铙歌》体例写成,以明朝史事参证民间传说、稗官野乘,不但关涉有明一代大事,而且也不乏以史为鉴、议论开阔之作。更重要的是,它创作于万斯同入京修史之前,定稿于他在京捉刀修史之后,正如李邺嗣序中所言:“诵其诗者,即可知季野之史学矣。”对于研究万斯同史学观点和《明史》修纂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靖难之役有关建文帝的下落,是明史一大疑案。如何书写靖难之役,即朱棣是否“篡弑”,建文是焚死宫中还是逊国出亡,清初学者各持其说,争论不休。进入史馆之前,万斯同力主建文逊国出亡之说,谴责朱棣之“篡”。他对朱棣等人多有贬词,《新乐府·姚少师》讥讽助其起兵的姚广孝“一生学佛惟嗜杀”“逆臣领袖忠臣仇”“千载徒为汗简羞”。在《新乐府·火烧头》中,他写道:
燕王称兵犯阙,既入京,宫中火起,帝已潜身逸去。王问帝所在,或指灰中他骨曰:“烧死矣。”王抚尸而哭,曰:“火烧头,何至是也!”
……金川门开兵才入,乾清宫闭火已焚。火烧头,真还假?当年火里尸若真,异日逊荒胡为者?乃知天心终有存,虽亡天下不亡身。……
进入史馆后,万斯同的看法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早先对建文帝逊国出亡之说深信不疑,到后来在史馆同人、在野师友的影响下,走向了一种折中的态度。这种转变体现在修史实践中,便是由他主要参与制定的《修史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建文出亡之事,野史有之,恐未足据……史贵阙疑,姑著其说。”而徐时栋在《新乐府附记》中提到,其家藏本《新乐府》较同治刻本而言缺少《火烧头》一诗,应是万斯同改变观点后亲自删汰。可见,万斯同史学观念的转变也主导着他对诗文的删存,诗文的取舍又体现着他审慎、阙疑的治史理念和动态变化的对于史事的认知。
《万斯同集校注》(中国历史文集丛刊)
,[清]万斯同 撰 朱端强 校注
万斯同的诗文虽不以文学性见长,却因其亲历性与纪实性,成为研究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以《放歌行》为例,该诗作于顺治十三年(1656)前后,此时清军占领宁波已逾十载。万斯同以家国剧变的亲历者视角,描述了明末清初政权更替之际江南地区荒芜萧条、战乱频仍的社会图景以及万氏家族颠沛流离的命运。诗作开篇用“官奴城外秋草肥,官奴城中鸡犬稀”描写宁波城乡的荒寂景象和被清军占领后的社会萧条。“十年不见笙歌乐,但看烽火照人衣”展现了虽已过去十年,地方仍遭兵燹之苦的境况。“终朝泠泠听胡笳,清夜凄凄闻塞曲”,选用 “胡笳”“塞曲”等意象,或是指代清军的“异己”行为,隐晦表达前明士人的心理排斥。“一廛陋巷资饘粥”“田园虽芜不成归”,则道出前明世族万氏家道破落、离散流亡的经历。
作为浙东学派的重要学人,万斯同交游广泛。他与友人的书信往还和酬唱诗作,不仅构建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社交网络,更隐现着时局的暗流涌动和政治生态的变迁。入馆修史十余年后,万斯同写下《将返四明留别憺园诸友》一诗,他将短暂离京返回故里。与此同时,徐元文特聘史官、万斯同之侄万言被逐出京,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明遗民故家子王源亦先后离京。万斯同此行,郑梁、徐乾学、徐元文、黄宗羲等人均作诗送别。郑梁《送万季野南归》有诗句:“书生去住身何碍,国是元黄事可知。”自注称:“时因昆山罢相同归。”康熙二十八年(1689),昆山徐元文任文华殿大学士,次年,两江总督傅拉塔上疏弹劾徐元文与其兄徐乾学“纵子弟招权罔利”,徐元文致仕回籍。万斯同等人修史中途离京返乡,正与徐元文被劾免官,卷入党争之中有关。万斯同诗《送徐纯公还玉峰》、文《书徐相国述归赋后》等,亦有涉此事。
黄宗羲
四
万斯同身前并未汇刻过自己的诗文集。死后其图书、文稿散佚严重,民国以前一直无人系统地收集和整理过他的诗文作品,仅以不同钞本流传于万氏家族和公私藏书之所。民国以后,虽有两种内容略重的刊本稍稍行世,但并非完帙。目前行世的诗文刊本和钞本,主要有《四明丛书》本《石园文集》八卷、《百爵斋丛书》本《万季野先生遗稿》不分卷、清钞本《石园存稿》不分卷、钞本《石园藏稿》不分卷、钞本《石园残稿》不分卷,以及同治己巳刻本、《又满楼丛书》本《新乐府》六十八首。
万斯同所作诗文,对于研究明末清初社会历史、文风世会、学术状况、名人交往等,皆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朱端强教授致力万斯同研究数十年,将搜集到的万斯同诗文作品,按不同体裁重新分类编排,析为诗作二卷、文章十卷、《(明史)新乐府》上下二卷,总十四卷,整理成《万斯同集校注》一书。此次整理,诗文校注主要以汇刊较早的张寿镛等所辑《四明丛书》本《石园文集》为底本,以所收诗文较为完备的清钞本《石园存稿》为通校本,以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罗振玉辑刊《万季野先生遗稿》等其他本子为参校本。《新乐府》以同治刻本为底本,以《又满楼丛书》本为通校本,以日本国会图书馆藏全祖望手校本和《续甬诗》等为参校本。
从体例与内容来看,《万斯同集校注》对万斯同现存诗文进行了全面汇辑,不仅填补了学界对这位史学大家诗文集整理的空白,更为深入研究万斯同的生平、思想与学术提供了详实的文献支撑,同时也为深化明清之际历史研究,尤其是《明史》修纂事件的考察提供了重要资料。全书诗文大体依照写作时序或万斯同的行年进行系年编次,力求实现诗史互证,兼顾文学与历史研究者使用参考。借助诗文系年,读者能够清晰梳理万斯同与黄宗羲兄弟、徐元文徐乾学兄弟等学人的交往轨迹,把握其生平经历与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在具体整理体例上,本书分为题解、校注、附录三部分。题解部分着重考释诗文的写作时间、创作背景及主题;校注则校勘各版本的文字异同与正误,重点注释诗文中的人名、地名、本事典故及生僻语词;每篇诗文之后还附录直接相关的唱和之作,以供读者进一步研究。《万斯同集校注》兼具学术价值与整理特色,是一部真正可读可用的万斯同诗文集整理本。
黄宗羲弟子、“浙东学派”著名学人、清初史学大家万斯同诗文的全面整理
明清之际社会历史,尤其是《明史》纂修事件的重要研究资料
《万斯同集校注》(中国历史文集丛刊)
[清]万斯同 撰 朱端强 校注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5575-4
158.00元
内容简介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清浙江鄞县人,黄宗羲的及门弟子,清初浙东学派重要学人之一。精于史学,尤熟明代掌故,曾以布衣被聘入京纂修《明史》。万斯同经学和史学成就很高,其诗文也独具风格、内容广博,对于研究明末清初社会历史、文风世会、学术状况、名人交往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然其诗文集散佚严重。本次整理,全力搜集其诗文作品,按不同体裁重新分类编排,析为诗作二卷、文章十卷、《(明史)新乐府》上下二卷,总十四卷。诗文校注主要以汇刊较早的张寿镛等所辑《四明丛书》本《石园文集》为底本,以所收诗文较为完备的清钞本《石园存稿》为通校本,以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罗振玉辑刊《万季野先生遗稿》等为参校本。《(明史)新乐府》以同治刻本为底本,以《又满楼丛书》本为通校本,以日本国会图书馆藏全祖望手校本和《续甬诗》等为参校本。全书诗文大体按其写作时序或万斯同行年重新编次,撰写题解、校注,相关唱和之作则列为附录。书后附录重要序跋、传记资料等。
作者简介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清浙江鄞县人。万斯大弟,黄宗羲弟子。精史学。南明鲁王监国,授户部主事。康熙十七年(1678)拒应博学鸿儒科,次年以布衣与修《明史》,不受俸、不署衔,成《明史稿》。万斯同贯通汉以下政制沿革,人物得失,尤通明史,谙熟郡志、邸报、野史、家乘。所著另有《历代史表》《儒林宗派》等。
朱端强,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万斯同与《明史》修纂问题。曾出版专著《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中华书局,2004年),该书又选入“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2012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再版;《布衣史官——万斯同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若干。
内页欣赏
万斯同集校注(全二册)-...
发布时间:2025-08-13
作者: 朱端强校注
ISBN号:9787101155754
价格:
¥15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