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读史宜夏,其时久也”,是说夏天白日漫长适合阅读史书。中国有着悠久的史学传统和发达的史学体系,《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著作的两座高峰,其作者司马迁和司马光有“史学两司马”的称呼。时值暑假,中华书局推出“史学两司马”主题书单,为读者推荐阅读《史记》和《资治通鉴》的经典图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其“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关于《资治通鉴》,中华书局出版有经典版本、大众普及、初学入门、《资治通鉴》延展及续写等多种层次的图书,现向各位读者推荐。(可下拉到文后查看书单)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目的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再加之一千三百多年的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材便成了编纂此书的一大难题。今天与书单共同推出的是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刚老师《〈资治通鉴〉通识》一书中的《取舍:〈资治通鉴〉的材料从哪里来》一文,以期对读者朋友有所帮助。讨论《资治通鉴》的史源,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司马光的史料搜集范围,二是司马光的取舍原则。前者是加法,后者是减法。
从史料搜集范围而言,根据最新统计,司马光《考异》中提到的书籍达到355种。(参见李全德《〈资治通鉴〉史话》)这并不是全部的参考书目,只是在需要考辨记载差异的时候才提及的书籍而已。就传世的资料而言,司马光不可能全部采纳,有一个“删削冗长,举撮机要”的工作。比如,三家分晋这一段,关于赵简子立无恤(《史记》作“毋恤”)为嗣的问题,《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提到赵鞅考验诸子,寻找常山所藏宝符事: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子毋恤。毋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此事《资治通鉴》不取。《资治通鉴》卷一记述的是赵简子以训诫之词书于竹简,考验伯鲁和无恤: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此事在《史记》《国语》《战国策》中不记,显然是司马光扩大史源的结果。取还是不取,取决于司马光的价值判断,或者说他最想传达的信息。常山宝符一事显示的是赵无恤聪明过人,有军事眼光。训诫之词一事说明的是赵无恤的谦谨过人,处事持重。
《〈资治通鉴〉通识》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