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qjwb.zjol.com.cn/html/2017-06/18/content_3532824.htm?div=-1
宋云彬晚年与老伴
到今天,应该来做“结账式”的整理工作了。这个工作,只有目前年纪在五十岁上下,对于研究古书有兴趣,古书读的比较多,头脑比较清醒,懂得历史的辩证发展的人来做。人生不满百,再过三四十年这些人都已作古。而那时候的“年纪在五十岁上下”的人,未必读过很多的古书,就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了。我所说的结账式的整理,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认定一种古书,把以前人所有讲到这一本古书的,不论是注疏、考证,或者短短的几句话,通统搜集起来,加以比较研究,拣其中已经成为定论,不必再有怀疑的,就用简单明了而又正确的文字注出来。如果碰到有几种说法,而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一时未能断定哪一说对的,就不妨几说并存——自然,如果有真知灼见,也不妨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或者批驳哪一说不对,或者自立一说,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宋云彬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
牵出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浙籍大家
历史烟云中 重识宋云彬
6月16日,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宋云彬古籍整理奖”是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原创古籍整理者及古籍整理编辑。
该奖评委会由著名学者葛兆光担任主席,16名评委最终评选出图书奖4种和编辑奖2名。
在颁奖典礼上,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致敬宋云彬先生。
宋云彬又是谁?一个奖,为什么要首先向他致敬?
如今的浙江人,特别是宋云彬的故乡海宁和生活过十年的杭州的人们,还有几个知道宋云彬?
记者几经辗转,找到了宋云彬的孙子宋京其。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对此我们相信祖父会含笑九泉。”在前几天的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评审会上,谈到设立这个奖的初衷,宋京其是这么说的。
后人捐赠——
设一个奖完成祖父未尽心愿
6月16日在国家图书馆颁的这个奖,与宋云彬生前收藏的书画有关。
宋京其说,爷爷心头好的书画,历经战乱及政治运动,劫余幸存了80余件,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黄宾虹的《湖山春晓图》和《白沙诗意图》、章太炎夫人汤国梨补写上款赠送给宋云彬先生的章太炎《行书七言联》、钱杜《墨梅图》等。
金农《冬心墨妙册》,当属这些藏品中的精粹。1955年11月,宋云彬在他的好友张宗祥鼓动之下,以当时的200元巨资从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章劲宇先生处一并购买了金农《冬心墨妙册》、施养浩《摹黄鹤山樵村舍图卷》、奚冈《石湖记游图》等,《冬心墨妙册》,最为宋云彬所爱。
十年动乱时,宋云彬被批斗、抄家,他所藏字画、折扇、书籍等被撕扯,遍地抛掷和践踏,今存奚冈《石湖记游图》上,还留有许多脚印。劫后,宋云彬将残存的的字画重新收拾,另为珍藏。
“1979年4月,祖父逝世后,此批书画就由我保存。1980年经夏衍先生指示,由三联书店出版《宋云彬杂文集》,我和父亲在与三联书店的范用先生接洽时,范用先生专门问起祖父所收藏章太炎先生的七言对等书画,称其史料价值甚至超过艺术价值,听闻此批书画犹在,特意叮嘱我要妥善保存。同年9月,我离京赴合肥上学,翠微路家里便无人居住。临行前,我将这批字画取出,寄存到朋友家中,留下的只是画册、木板水印画等。而就在这一年的12月,便有盗贼光顾,专门撬开存放字画的箱子,盗走画册与木板水印画。”
几经劫难到捐出,宋京其说:“人离物散本是感伤之事,进而也惆怅人生的坎坷。”
宋京其说:“1957年之后,祖父所擅长和喜爱的杂文,不能写了,他就把工作重心移到相对古籍整理上,这也是他热爱和胜任的,他拟了编纂《史记集注》计划,打印60份征求意见,恰逢毛主席指示点校《二十四史》,祖父就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调到北京中华书局,开始了他晚年从事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他晚年全力投入《二十四史》点校、编辑工作,未能完成个人《史记集注》计划。为了实现这个未尽的事业,我和姐姐、表哥商定,将这批书画义拍,所得款项无偿捐出,设立‘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交由中华书局主持。”
“从祖父逝世至今,已经过去了38年,当交出这批字画时,我突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当我看到家里存放字画的那只空箱子时,顿生一股股的凄楚,后来嘉德送回折扇的扇骨,王湜华先生安慰我说,字画不在,‘骨’还在。确实,骨还在,祖父的精神还在,我们继承的就是祖父的“骨”,祖父的精神。”
筹备本次评奖的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副理事长、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说,由于当时的敏感身份,宋云彬的名字没有出现在1959年点校本《史记》的编者里,然而,从标点到编辑出版,连同历次重印及线装本,宋云彬是自始至终的主事者。
宋京其回想祖父写的《红尘冷眼》,书名虽名为冷眼,实则是热心热肚肠。
海宁大家交游——
陆小曼送给过他一个扇面
宋京其1952年出生,插过队,在他祖父过世后的1980年考取研究生,专业是机械制造。
宋京其说:“我家里人没有从事祖父这个行当的,祖父也不希望后人从事他的职业,他推崇科技救国。我父亲也是机械制造专业,不过我和我父亲以及我姑父,尽管都是学的工程,最后都从事文字工作,我父亲负责一本《国外机床动态》杂志,工作到78岁离休,我姑父最后在建工出版社工作,我从2000年开始负责一本《液压与气动》杂志,2012年退休后又在现在的单位负责一本《液压气动与密封》杂志,这多少与祖父从事的文字工作可以联系得上。”
宋京其最近一次去故乡海宁,是2015年4月,出席祖父文集出版的首发式。他回忆,宋家故居在硖石水月亭路8号(后门),前门应该是硖石东南河34号。记得他成人后第一次到海宁是1994年,将祖父的日记、文稿等捐赠给了海宁档案馆。
那一年,他到故居里看过,房子不大,里面的住户还拿出她记录的宋家某某人,某年某月回来过的记录,极其详尽。
“我祖父解放后回海宁的次数不多,他日记里记载较为详细的是解放初回家乡的那一次,县里颇为隆重,也搞得过于夸张了。”
据说宋云彬和诗人徐志摩、大书法家张宗祥一样,每次回故乡峡石,都要去百年老店锦霞馆品尝酥羊大面,一饱口福。
宋云彬和徐志摩、王国维、金庸等海宁文化名人有无来往?
宋京其说,祖父与徐志摩一度关系密切,在《宋云彬文集》中,有一些文章记录——一是泰戈尔来杭州时,徐志摩安排宋云彬参加欢迎会,与泰戈尔握手。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双方发布的声明,是宋云彬带到杭州登报的。
“徐志摩夫人陆小曼倒是曾送给我祖父过一个扇面。”宋京其说。
宋云彬与张宗祥都是硖石人,两家有姻亲关系,“虽然张宗祥年长宋云彬十五岁,但张宗祥称宋云彬为‘姻丈’、‘姻叔’,自称‘姻晚’。自从祖父回浙江任职后,二人过从频繁。1958年9月,祖父到中华书局任职,二人之间还多有书信往还。”宋京其说。
宋云彬在海宁的踪迹,还与一次会议有关。
1924年8月,宋云彬曾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值国共合作,他于1925年回乡,参与筹组国民党海宁县党,任执行委员。后来又在峡石参与筹组在全国最早通电反对国民党右派的“东山会议”。
这次“东山会议”,海宁县志上就有记载。
宋云彬(1897—1979)
著名文史学者、杂文家、民主人士,浙江海宁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开明书店编辑,主持编辑校订大型辞书《辞通》,主编《中学生》杂志。抗战期间在桂林参与创办文化供应社,编辑《野草》杂志。抗战胜利后到重庆主编民盟刊物《民主生活》。
1949年到北京,参加教科书编审工作。1952年回浙江任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1958年调北京任中华书局编辑,参与点校“二十四史”。1979年4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