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著名元代文史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修生先生,于2025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李先生生于1933年7月17日,山东德平县人。1950年起,先后在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1959年回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曾任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学术兼职有国家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元代文学学会(筹)会长等。
作为著名的文学史家和教育家,李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海内外大批元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专家,在元代文学研究与元代文献整理领域成就卓著。
李先生非常关注关心《文史知识》,自1994年第9期,先生在本刊撰文《读谭丕模先生<中国文学思想史合璧>》,此后,先生陆续在本刊发表文章数篇。今天发送李先生1998年刊登在《文史知识》的一篇文章,以此纪念先生。
李修生先生千古!
在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的说法起源于明代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然而,元人就曾多次把除小苏外的七位作家并提,元末明初就已有“八先生”的提法。作为“一代文学”的元曲,拥有大批以“浪子”自许的作家,也有市民层形成后的文化需求做土壤。由此,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元代俗文学的兴盛,才成为“登峰造极”的“文学革命”。因而包括诗词等在内的元代文学,应该得到重视并重新审视。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处于传统学科向近代人文学科转化的过程中。近二十年,更是其深入发展的时期。观念的转化要求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各历史阶段文学和作家重新审视,并作出新的阐释和评价,对研究对象的再认识本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何以特别提出对元代文学再认识的问题呢?这是因为元代文学研究与其它时期比较更为薄弱,存在的偏见和差误也更多,迫切需要再认识。由于民族偏见等方面的影响,不少元代作家没有放在应当放置的历史位置,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其历史面貌。元灭南宋至明建国为八十九年,但蒙古攻下金中都(今北京)占有黄河以北地区是在灭南宋前六十四年,灭金占有淮河以北地区是在灭南宋前四十五年,而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家是在这一时期从事创作活动的,不少重要的文学作品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这些都应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我们提出“再认识”,不仅是要恢复某些史实的真实面貌,而是因为对元代文学的总体面貌、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明清乃至近代文学的重大影响等,都尚未给予充分的注意。
我们说起元代文学,自然会想到元曲。唐诗、宋词、元曲,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元曲,一般指北曲杂剧和散曲。关于元曲的研究,自王国维以后,有相当多的论著面世,可以称为“显学”。但元曲以外的文学形式,则较少有人注意。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长河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不能割断历史,就需要对元代文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就“曲”而言,元代还有南戏,南戏与杂剧是并行的,但南戏的兴盛期在元末,高则诚的《琵琶记》是这一变化的标志;小说方面,文言小说《娇红记》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其价值,集成于明洪武十一年的《剪灯新话》,也反映了元末文言小说的成绩。在讲史平话的基础上,《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自不待论。
附:
2014年,李先生自己曾做过一点阶段性总结:
“ 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思考过元代文学的历史问题;从多种文体发展的角度,思考过元代文学的成绩;从13、14世纪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过元代文学发展的趋势。我觉得今天应该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应该进行文化重建,元代文学史也应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