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化,其精神风貌、文化结构和各种表现形态莫不围绕着市民这一消费主体。市民文化是随着商业的繁盛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而兴起的。在中国文化史上,南宋杭州的市民文化是颇具特色的。
杭州,向有“东南第一州”的美誉,南渡后改称临安府,因系行都,又称行在所,遂一跃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宋柳永《望海潮》词中说杭州“参差十万人家”,但至北宋末年杭州户数已达20万。靖康之难后,大批北方流民、士大夫南迁寓居杭州,人口陡增,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外来居民已超过土著。到咸淳年间(1265—1274),杭州户数近40万,人口超过124万,其中城区及近郊人口即达43万余人,占全府人口的三分之一,可谓户口浩繁,人烟稠密。除常住人口外,尚有大量流动人口居于杭州,其间不少是往来商旅。
而人口繁庶正是商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南渡流入杭州的人员中有着为数众多的店铺主和各种手工作匠、摊贩,以来自于汴京者为最多,他们大多在杭州恢复营业。著名的如鱼羹宋五嫂,她是东京汴梁人,南迁后居杭州苏堤,以卖鱼羹为业,曾为宋高宗制羹,由此得名。此外如羊肉李七八、奶房王家、血肚羹宋小巴、杂菜羹李婆婆、南瓦子张家团子等,都是迁自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