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怎样看世界,是和他成长的环境、后天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的。比如关于世界地理,我们很多人的地理知识,都还是上小学和中学时在地理课上学到的那些,哪怕后来增加了某方面的具体的某个国别或地域的知识,但那个原来的框架是很难突破的。比如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有七大洲和四大洋,但是当我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一本引进版的美国出的幼儿识字绘本时,几乎惊掉了下巴,因为上面说这个世界有五大洋,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之后,还有一个南冰洋(the Antarctic Ocean)!上网搜索才知道,这是一片围绕南极洲、具有独特洋流环境的广阔海域,主体位于南纬60度以南。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2021年6月8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在庆祝“世界海洋日”时宣布承认其为世界第五大洋。这就难怪,为什么美国的幼儿启蒙读本要这样讲了。
皮名举1927年去美国留学,专攻世界史,先进耶鲁大学,后进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5年学成归国,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不到一年升为教授,成为北大历史系一位名牌教师,和钱穆并称为“钱皮”。许渊冲回忆:皮名举的历史课,几乎堂堂爆满。他当时宣扬过一个特别著名的观点:不学本国史不知道中国的伟大,不学西洋史又不知道中国的落后。皮名举先生在外国留学长达八年,所以当时他说的这话比较有说服力。
无论如何,这话给我的印象极深。当几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这几句话时,带给我的震撼难以形容。我是学中国古代史的,由于不谙“世史”,所以对学世界史的同学十分敬重和佩服。犹记得我在北大历史系读硕士一年级时,在“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必修课上,吴宗国先生在讲到先秦时期的某个法制问题时,忽然说可以和《汉谟拉比法典》作一些对比,并问同学们谁可以站起来讲讲。大家面面相觑。我努力搜索自己大脑中那点可怜的世界史知识储备,不出意外,毫无线索!这是一个尴尬甚至可以说是耻辱的时刻,所以过去了快30年仍然无法忘记。现在如果谁问我这个问题,我仍然答不上来,但是我会愈加谦卑,而耻辱感会减少很多。不知道很正常,但是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要懂得敬畏。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欲真正了解中国史,需要对世界史、全球史有一个概要的了解,然后才能不至于大谬。科学研究表明,最早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向北走出非洲,通过西奈半岛进入亚洲、欧洲,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人类在亚洲的扩散传播,也是先西亚,然后南亚、东亚。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只要稍作了解,任何思维正常和心理健康的人都会承认,前两个文明的时代更早,他们发展出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的文字、城市、大型建筑,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变换的朝代更迭,以及建立这些王朝的操着不同语言、拥有不同信仰、带着不同基因的人种或族群,令人目不暇接。在地中海东部的北非、西亚和小亚细亚,人类文明曾最早在这里繁荣。继这些文明之后而兴起的,有同样是在地中海东部的古希腊文明。
杨巨平教授与他的老师和太老师有一样不同,即他作为一位专业为世界史的学者,对古代的中外关系史和古丝绸之路、中西交通史非常重视,发表了一系列成果。就以这部皇皇六巨册的《从地中海到黄河》来说,它是杨巨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结项成果,集海内外四十余名学者之力,历时10年编纂而成。该书的内容,通过它的六卷标题可以大概了解。这六卷依次为:《从亚历山大到张骞——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开通》《从亚历山大里亚到撒马尔罕——希腊化城市与丝路重镇》《从马其顿到粟特——希腊化钱币与丝路钱币》《从阿波罗到佛陀——希腊化艺术与丝路艺术》《从希腊到中国——希腊化文明遗产的东传》《丝绸之路上的希腊化文明遗产》。
在这个中外学者合作的大项目中,它的国际性、权威性和前沿性展露无遗,很多外国的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比如有法国中亚希腊化时期和贵霜时期城市遗址考古学家皮埃尔·勒内什教授,国际著名希腊化钱币学家、法兰西文学院院士奥斯蒙德·波比拉赫奇教授,英国的罗马艺术史专家彼得·斯图尔特教授,他们分别担任了第二、三、四卷的子课题负责人和本书的外方主编。此外还有美国的中亚希腊化研究专家弗兰克·霍尔特教授,古代世界历史地理专家理查德·塔尔波特教授,丝路研究专家杰弗里·勒纳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而本书的总主编,是中国的杨巨平教授,这充分体现了杨教授在国际学界的地位和他超凡的组织能力,这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骄傲。
《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从世界古代史、全球史的视角研究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的关系,通过对希腊化文明及其遗产与丝绸之路沿途各文明互动交流的全面考察,以希腊化城市、钱币、艺术向丝路重镇、钱币和艺术的转化演变作为研究重点,揭示了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之间在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涵、交流与融合、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的联系,在一些未知的领域或长期争议的具体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际学界发出了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
我没有能力对全书作出准确的概括,所以偷懒借用了编辑部准备的相关材料中的一部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比如作为出版方的代表、我的受教育经历、我与王敦书与杨巨平教授的私谊、参加了英文版签约仪式等,我都有义务为这套书说几句介绍性的话,所以才拉杂地写了上面的文字。
我从法兰克福书展回来后不久,2024年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开幕。此次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希腊文化部、希腊雅典科学院共同主办。大会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旨在从古典文明的研究视域出发,回溯人类思想之源、总结人类历史智慧、发掘人类文明传统,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夯实学理根基,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为促进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思想动能。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世界古典文明的重要代表,一西一东,遥相呼应。由希腊和中国政府共同主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太合适了,而《从地中海到黄河》一书的出版,正赶上这个时间点,也实在是巧合。
现在我的书架上就摆着这六巨册书。虽然我不确定什么时候才开始读,但只要抬头看到它,仿佛就感觉到这套书会对我这个学中国古代史的有一个警醒:小子,你不懂的东西还多着呢,收起你的虚骄之气!
(转自“南方周末”2025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