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资讯
>
资讯详情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作者:楼宇烈,傅首清主编
定价:
¥58.00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作者:脱脱著 刘浦江整理
定价:
¥280.00
南明史(精装本)
南明史(精装本)
作者:钱海岳撰
定价:
¥980.00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作者:(梁)沈约 撰
定价:
¥360.00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作者:魏收著 何德章,冻国栋修订
定价:
¥510.00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作者:[汉]司马迁撰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译
定价:
¥298.00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作者:杨镰主编
定价:
¥298.00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作者:[元]脱脱等撰
定价:
¥540.00
邹鲁文化研究
邹鲁文化研究
作者:贾庆超等
定价:
¥0.00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作者: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黄彰健校勘
定价:
¥45000.00
除了纪念屈原,这些有关端午的冷知识你都听说过吗?
古人怎样称呼“你我他”?
出版机构新品牌新书系,瞄准哪些新赛道?
从顾恺之到近代画派:山水画源流
唐朝不止有荔枝
王夫之盖戳认证的宋朝两大罪臣,一个当然是秦桧,另一个竟然是他
中华书局四月新书单
这一卦几乎涵盖了《周易》的全部易理与美学
盐与铁,看似寻常的民生物资,如何深刻影响大政决策?
中华书局这20种哲学好书,大促来了速入手
苏东坡与笔墨纸砚
发布时间:2025-07-18 14:22:20
来源:中华书局三全本
作者:
《黄州寒食帖》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是一代书法家,位居 “宋四家” 之首,日常自然离不得笔墨纸砚。
读《东坡志林》,见他写“吾平生无嗜好,独好佳笔墨”,这份对文房的深情,在《东坡养生集》中得到了更为日常、也更见性情的印证。
书中那些关于笔墨纸砚的记述,并非简单的工具记录,而是映照出这位文豪在颠沛流离中,如何借由这些“老友”安顿身心、滋养性灵,将困顿日子过出温度与诗意。
东坡养生集-全四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一笔一知己:锋尖上的性情相投
《东坡养生集》里的笔,藏着他最本真的性情。他不仅是书法大家,更是深谙笔性的“笔评人”,对各类毛笔的品鉴细致入微,字里行间满是对笔墨的深情。
他尤为推崇宣城诸葛高的散卓笔,称其“一寸藏管,半寸出锋”的结构精妙绝伦——笔杆内藏一寸硬毫以立骨,外露半寸软毫以蓄墨,刚柔相济,挥洒时既能挺括如剑,又能柔韧似绵,恰合他“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创作理念,堪称“笔中极品”。
对钱塘程奕所制之笔,他赞其有“古风”,书写时竟能“不知有笔”,仿佛笔墨与心意浑然一体。临行前他竟想购置数百支带往北方,只因“北方无此笔”,爱笔之情溢于言表。
贬谪海南时,旧笔早已朽坏,他只能用当地粗劣的鸡毛笔写字,自嘲如骑“穷相驴”摇摇晃晃。直到在孙叔静处重握熟悉的诸葛笔,他当即惊叹“此笔乃尔蕴藉耶!”那羊毫的柔韧如绵,吸墨如海绵,落笔时的妥帖与顺滑,恰似落魄途中偶遇故交,瞬间让他找回了年轻时在杭州挥毫的自在,连带着心境都松弛下来。
在《把笔》中,东坡提出“执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认为握笔不必拘泥于固定范式,关键是手腕放松、心意通达。他还引用欧阳修“指运而腕不知”的说法,强调书写时应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也正是日常挥毫不辍,才能参透这般笔墨与心性相融的真谛。
一墨一丹心:烟霞里的生活热肠
苏东坡制墨的故事,在《东坡养生集》里活色生香,满是烟火气,既见其对墨的痴迷,更显其“穷且益坚”的生活热肠。
他是个十足的“墨痴”,藏墨多达数百块,闲暇时便“品墨”:观其色泽是否如漆似炭,嗅其气息是否混着松烟清香,磨试时感受其发墨是否细腻均匀,常常感叹“好墨难求如同好物难寻”。
对南唐“廷珪墨”这等顶级奢侈品,他更是珍视如宝,特意用蜀锦垫着存放,晴日里取出,必以手掌温之良久,说“墨气透了,方得真味”。
东坡更是“硬核”制墨实验家,从不因循守旧,总能在寻常材料中琢磨出新意。曾将高丽墨捣碎,掺入潘谷墨的碎末,以特殊的和胶法调和——先以温酒融胶,再按“三分墨粉、一分胶液”的比例揉合,制成的新墨竟兼具高丽墨的滑润与潘谷墨的浓黑,践行了他“天下无弃物”的理念。研究油烟墨为何有时发白时,他提出“取烟远近”的理论:烟灶离火过远,烟灰中混入杂质,墨色便发灰;近取油烟,烟灰纯净细腻,墨色方能黑如点漆。为此,他亲自蹲守灶边试验,直到磨出“光可鉴人”的油烟墨才罢休。
贬谪海南时,他与墨工潘衡合作办起“墨厂”,在简陋的茅屋里折腾出不少趣事。他们尝试用当地的松脂制墨,先将松枝烧成烟,再拌入桐油增加黏性,还在墨锭上印“海南松煤”四字,生怕匠人盗用方子。最惊险的一次,因灶火过旺引燃了茅屋,众人手忙脚乱救火,扑灭后清点残墨,竟意外收获五百余丸可用的墨(还有近百丸因加了脂漆过硬、不大好用的)。东坡望着这些“劫后余生”的墨,打趣道:“墨够用一辈子了,还能送人,剩下的松枝还能当灯照明!”这份在困顿中寻乐的豁达,正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生动注脚。
他懂墨,更懂藏墨人的痴。见友人石昌言藏着李廷珪墨却始终不舍得磨,他半开玩笑地说:“子不磨墨,墨将磨子。”多年后,石昌言离世,墓木已拱,那锭墨却依然完好如新。他在《墨磨人》中感慨:“我有七十枚佳墨仍要搜求,与他何异?”却又笔锋一转:“然墨磨人,亦是人磨墨,互为知己罢了。”墨因被使用而实现价值,人因与物相知而获得慰藉,这份通透,让墨香里多了层人生况味。
一纸一乾坤:素笺上的生命韧性
虽然《东坡养生集》中关于纸的记述不多,却藏着东坡对纸品的敏感与对生活的热忱。他曾在《六合麻纸》中细致比较川笺和六合麻笺:“川笺柔而润,宜书小字;六合麻纸韧而坚,可书大字。”此外,他还对“海苔纸”充满好奇,在《海苔纸》中追问其原料是否真为海苔,字里行间满是文人对新鲜事物的探究欲。
贬谪岭南时,纸张成了他最大的困扰。他在《书岭南纸》中叹息:“砚好却难润墨,纸滑却易干墨。”当地的纸因工艺粗糙,表面过于光滑,墨落纸即干,常常是刚写几笔,笔锋便已干涩,字迹枯涩如柴。他甚至担心“后世看到这岭南纸上的字,会以为是摹本”,却仍忍不住自矜“吾书不恶”。在这样的困境中,东坡写下了无数饱含真情的诗文与书信。器物纵有缺憾,文心却始终丰盈,恰如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一砚一世界:石头里的时间哲学
《东坡养生集》里的砚台,从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陪着苏东坡看尽风波的老友,藏着他对生活的洞察与时间的哲思。
十二岁在眉山老家时,他偶然挖到一块奇石,石质温润,纹理细密,父亲苏洵见状,亲手为他磨制成砚,取名“天砚”。这方砚台陪着他从少年意气的眉山,到宦海沉浮的京城,再到流放天涯的海南,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是他最早的“文房信物”。
他爱砚成痴,不仅热衷于收藏稀世名砚,更爱为砚台“赐名”作铭。在《凤咮砚铭并序》中,他记载了为“凤咮砚”命名的趣事:行至建州龙焙山时,见山形如凤鸟饮水,便取鸟喙处的青黑美石制砚,因其石质细腻,发墨如油,遂取名“凤咮”,还在铭文中写下“坐令龙尾羞牛后”一句,暗指此砚比著名的龙尾砚更胜一筹。谁知这话竟惹得歙县(龙尾砚产地)人不快,后来他特意写了一篇《龙尾砚歌并引》,盛赞龙尾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妙处,才化解了这场“地域之争”,可见其对砚台的品评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砚台里更藏着人情世故与历史冷暖。他曾收藏一方许敬宗砚,此砚石质上佳,发墨极好,却是唐代奸臣许敬宗的旧物。好友孙莘老见了,直言嫌弃:“敬宗在,当砍头喂狗,要他的砚作甚?”东坡却为砚台鸣不平:“砚有何罪?” 在《许敬宗砚》中,他写道:“物之善恶,在人不在物。”一砚之间,看尽世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人情的冷暖。
东坡的“砚德”观更是充满辩证智慧。在《砚德》中,他发现“发墨好的砚费笔,省笔的砚不易发墨——二德难兼”,随即联想到人生百态:“大字难紧密,小字易局促;楷书怕放不开,草书苦于无法度;茶苦怕不香,酒香怕不辣……” 最终笑叹“万事无不如此,可一大笑也!”一块砚台的特性,被他瞬间升华为对人生普遍矛盾的洞察,那份豁达,正是在与砚台的朝夕相处中磨出的通透。
当我们为琐事焦虑时,不妨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生活的雅趣从不在远方,而在如东坡一般,对一砚一墨、一笔一纸都倾注心意的寻常日子里。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