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Q:距离你上一本《符号里的中国》时隔四年,你再次选择与中华书局合作,有何感触?
A:《符号里的中国》出版后没多久,我就开始动手准备这本书的资料和结构,断断续续搜集了三年多,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这本新书不是一个“突然有了新点子”的项目,而是一直在慢慢发酵。很多素材,其实是写《符号里的中国》时未能展开的内容,这次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表达角度和空间。
再次与中华书局合作,我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概括:踏实与信任。作为一家有着百年传统的出版社,中华书局始终坚持知识的专业性与表达的准确性,同时又给予作者充分的创作空间。这样一种既守住内容底线、又鼓励形式探索的“守正创新”合作模式,对传统文化的科普写作而言,是一种难得的保障与支持。
我非常珍视和中华书局之间的默契。从《符号里的中国》到《中国古代“黑科技”》,我们其实在共同完成一件事:用当代的语言,激活传统文化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果说上一本书是对文化“意义系统”的解读,这一本则是对古人“发明”和“技术幻想力”的再发现。两者虽然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让古代世界变得更鲜活、更有穿透力,也更能对今天的我们发生作用。
02
Q:这本新书跟《符号里的中国》有什么联系和不同吗?
A:《符号里的中国》聚焦的是古人关于“神人”“神兽”等超自然存在的文化符号系统,试图追踪古人如何通过图像与叙事来理解天地秩序、命运结构与人自身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本书是一次对“象征世界”的深入探访。
而这本《中国古代“黑科技”》中的大部分内容则转向关注古人对“器物”与“技术”的幻想,是对另一种知识传统的再发现。那些藏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可思议的装置与设想,往往折射出古人对自然、身体、空间乃至信息的系统化思考与技术模拟。
这两本书可以看作是“传统博物学视角”下的双线并进:一条线探索“活着的符号”,即神怪形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另一条线则关注“活着的技术”,即那些通过文本被建构起来的幻想器物与技术图景。
从“文化符号”走向“幻想技术”,这既是一次转向,也是一次延续。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广阔的古代世界。
03
Q:是什么契机让你想到收集古代文献中关于“脑洞”与“黑科技”的记载并付诸实施的?
A:我自己的经验,做传统文化类的科普读物,要想真正被读者喜欢,得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要么观点新、视角新,要么内容新、内容全。
当初写《符号里的中国》的时候,我就是有意在“观点新”“视角新”上下功夫,避开了那种千篇一律的写法。比如写孔子的“符号”,很多人就介绍孔子是“圣人”,这个“符号”就是历朝历代给他的“加封”。我就反过来写“为什么明清时期的孔子像那么丑”,这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想借这个问题还原古人对“圣”的理解方式,以及背后关于权威、图像和文化接受的逻辑。
这次写《中国古代“黑科技”》,是在“视角新”和“内容新”上下功夫。我发现现在市面上写古代生活的书很多,主要集中在“古人怎么吃饭、怎么睡觉”这些日常层面,那我就干脆反其道而行——不写“日常”,我写“非日常”——写写古代那些除了四大发明外,非比寻常的科技创造,以及那些脑洞大开的设想。比如古人想象,有可以在海底航行的“螺舟”,有可以像现代搜索引擎一样检索信息的“七宝灵檀几”,有像CT一样可以照见人体内部的“照病镜”……这些设定放在古代,看上去很魔幻,但和今天的科技一对照,很多其实都成立。
最初吸引我动手的契机,其实很简单:当我翻阅古籍时,看到这些设想居然与现代技术惊人契合时,那种“脑洞对接现实”的震撼让我觉得,这背后不只是趣味,更是文化认知与技术史的盲点。于是我开始系统地搜集和整理,希望能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让大家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古老的教化系统,它也曾是想象力最蓬勃的温床。
04
Q:收集工作进行了多久,还会继续吗,会不会什么时候就穷尽文献了?
A:其实这本书的材料准备和写作,前前后后加起来差不多已经三年多了。中间翻阅和整理了几百本古籍,做了六十万字的资料笔记。过程还是比较辛苦的,但同时也真的很过瘾——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不会突然跳出来“邮件撤回”“阅后即焚”或者“自动导航车”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设想或者发明。
至于会不会穷尽?我觉得很难说。因为这不是在写“已知的历史”,而是在挖掘“未知的想象”。
从技术层面讲,也许某些类型的“发明”最终会收束,但只要今天的人类还在继续发明东西,明天的科技就总有可能“回头照亮”古人那些看似荒诞的设想。
我这次其实还舍弃了不少材料,当时觉得“太离谱了”“不可能”,或者“找不到今天的对应物”,但后来我经常想,要是有一天现实真的追上来了,那些材料是不是就可以“复活”了?古人的想象力,是可以被今天或者未来重新激活的。
所以对我来说,这本书其实只是一个入口,是一个“第一辑”。我相信,只要我们换一种角度去读古人,换一种方式去理解他们的文本,换一种眼光去看他们的奇思妙想,这个系列就还可以继续写下去。
05
Q:你是从哪些文献中收集素材的,你最喜欢的几种文献是什么?
A:“经史子集”四大类,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经史”,儒家是正统,科举考试要考,史传是传统,皇家要组织修,而子部除了几部经典之作,大部分被“边缘化”,但其实子部书中,恰恰蕴藏着我们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想象力的部分。我这本书,就是想从这部分材料里,重新挖掘一些对今天还有启发的内容。
要说我最喜欢的几种,那一定是《太平广记》《酉阳杂俎》这类书。它们像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或者“冷门数据库”,什么光怪陆离的故事都有,还帮你整理好了主题,有点像打开了一个超有趣的素材宝库。
06
Q:你挑选的这些素材中,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古人“脑洞”或“黑科技”是什么?
A:要说不可思议,太多了,几乎全书都是。我简单说两个代表性的吧。
首先说“想象的技术”方面,我们今年春晚不是有仿生机器人跳舞吗,而在《列子》中,就记载了类似的创意:一位叫偃师的人给周穆王造了一个“机器人”,它会走动、鞠躬,像真人一样,它能按照乐律唱歌,随着节拍跳舞,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穆王以为它是真人,于是和妃子一起观看。结果它表演快结束的时候,居然偷偷向周穆王左右侍妾抛媚眼。周穆王大怒,要杀了偃师。偃师吓坏了,他赶紧把人偶拆开,以证明它是假的。原来,它是用皮革、木头、胶水、漆、白垩、黑炭、丹砂、靛青等材料做成的,肝胆、心肺、脾肾、肠胃、筋骨、肢节、皮毛、齿发,都是假的。重新组合起来,人偶又恢复了原状。周穆王尝试把人偶的心拿出来,人偶就不能说话了;把肝拿出来,它就不能看了;把肾拿出来,它就不能走路了。
再说一个“发明类”的,本书中我觉得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马待封发明的“自动出酒器”。唐代《纪闻》记载:马待封造了一个“酒山”,高约三尺,山体中空处可容三斗酒。酒山南侧山腰处有一条龙的模型,身子在山中。龙头伸出来,只要龙口张开,就可以出酒。龙口下边的大荷叶上放有酒杯,酒从龙口吐出来之后,正好落在荷叶上的酒杯里,还能自动控制出酒量,杯盛到八分满,龙口就不出酒了。原文说:“龙吐酒八分而止,当饮者即取之。”这样的技术,我们现在广泛应用在热水器或者咖啡机上。
这本书其实也可看作是两个系统的并置:一部分是“超前的发明”,一部分是“幻想中的技术”。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人的现实技术能力和未来技术愿景。在这些奇想和创造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超越时代的“技术想象力中国”。
07
Q:用现代科技“对话”古人“脑洞”与“黑科技”这种写法很新颖,像是一种新式古籍整理。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
A:注解古书,是中国文化的一项传统。而每个时代的注解方式,本质上都是用当下的语言和知识系统,去“重新发明”这些古书。
我这本书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古代文化“活”起来——不仅是能看懂,更是愿意看,觉得有意思、有启发。所以我就想,如果我们能把古人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发明设想,放到今天的科技语境里重新解读,会不会更有趣?比如“聚香鼎”能把四周的香气都收拢进来,我会联想到今天的抽油烟机;吕洞宾的宝剑能凭名字自动寻敌斩首,那我们不妨拿“精确制导系统”来对照看看。
这其实就是一种“技术类比式注解”或者说“跨时代对话式注释”。它的目的并不是炫技,而是想让更多人意识到:原来古人真的很会想,也敢想——而且他们的想象力很多时候和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方向是契合的,甚至是某种预演。
所以读这本书会带来两个收获:古人的发明和技术想象,现代科技的细节。如果说这是一种“新式注解”,那它的关键词其实不是“传统”或“解释”,而是“连接”——连接古人与今人、幻想与现实、文化与技术。
08
Q:书名中的“黑科技”指什么?你是怎么看待古代科技全景的?
A:“黑科技”一词,现代多用于指代那些超越常规、前所未见的尖端技术,往往带着某种神秘色彩。在这本书里,我反其道而行——不讲未来的科技,而是回望古代:去寻找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发明与设想。
在本书中,我把“黑科技”拆解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被低估的真实发明”。大家说起古代科技,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四大发明、长信宫灯之类。但其实在古籍里,还藏着许多令人“震惊”的发明,如读完《隋炀帝时期的“水力机械机器人”》,你会发现,这简直就是古人发明的“水上迪士尼”;我们现在有“动图”,读完《古代黑科技之书画界的“动图之祖”》,你会发现,古人也有技术能够实现图像的动态变化,等等。书中记载的很多技术成果,会突破我们对“古代”的既有想象。
第二层,是“尚未实现的技术幻想”。古人并不缺乏创意,比如古人想象的“助聪筒”,外观设计和功能都和现在的蓝牙耳机相似;又如古人想象聚餐的时候,把钱放在篮子里,然后可以从篮子里拿出市场上售卖的饭菜,如今这种技术不就被外卖系统实现了吗?有些技术,古人或许无法实现,但却已提出了完整的结构与机制。
本书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聚焦一个功能主题,现实的发明和幻想的构想一起讲。我是希望把“科技”和“想象力”放在一个并列的位置。比如第一单元都是关于古代仿生机器人的,其中有发明,也有想象的;第六单元是关于交通的,其中既有《古代黑科技之导航车》,又有《古人想象的自动导航设备》。“科技”与“想象力”,两者其实一直是互相推动的:技术需要想象力去突破,而想象力也常常依托技术来落地。
所以我想呈现的“古代科技全景”,不仅是那些已经实现的工具和器物,更是那些正在路上的“元科技”——它们不一定真的被制造出来,但早已指向了技术发展的方向。这也正是我用“黑科技”命名的原因,它既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技术回望,也是一种激发想象力的文化召唤。
09
Q:你在写这本书过程中有何收获与感触?
A:最大的收获,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重新发现,重新激活。
写作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古人的很多发明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精巧。我们或许低估了那些被主流科技史忽略的材料,也低估了古代技术文明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想象力边界,远比我们今天以为的要宽阔得多。他们能设想“远程可视”“自动识别”“定向传送”这些功能。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技术,在古人的脑海中都能找到“预演”。
写这本书的过程,不只是文献的整理,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技术头脑风暴”。古人记载的“寄话筒”,不正是今天的微信?古人记载的“火齐镜”,“暗中视物如昼”,在黑暗的地方,镜子里的所照和白天看到的一样,这不就是“夜视镜”?这些瞬间的“照见”,是写作过程中最让我兴奋的时刻。
10
Q:你希望通过这本书传递给读者什么价值或理念?
A:我最想传递的理念是:想象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叙述中,我们习惯讲经义、礼制与教化,但其实还有一条被忽视的暗流,那就是古人关于世界的幻想力与创造性想象。它们藏身于“杂记”“异闻”“奇志”之中,不被列入经典,却始终活在文化的血脉里。本书希望重新激活这部分传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为古人的想象力正名,也为我们今天的创造力寻找源头。过去总有人说我们从1到100可以,别人有了创意,我们可以完善得很好,但总是很难做到从0到1。实际不是这样的。通过本书你会发现,我们的文化基因从来就不缺少创意,古人有着各种脑洞大开的想象力,我们要有文化上的自信。
再说说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获取似乎前所未有地便捷,但越是唾手可得,人们反而越容易丧失主动求知的动力。在未来,知识领域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储备的丰富程度,而更多地体现于面对未知时,能否主动探索并提出新问题。本书通过梳理古人富有创造性与前瞻性的想象力,以及蕴藏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奇妙科技,正是旨在培养读者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敏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好奇心与创造力,将是未来最具价值的素养——这也是本书在未来时代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11
Q:书中的大部分图片是由你用AI辅助生成的,为何想到用AI制图?AI制图有什么优势和局限?
A:书中很多发明和技术想象,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黑科技”的样貌,我就尝试用AI,把文字描述和构想转化成图像。
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古人脑海里的东西。比如古人构想的“电脑”“地铁”,你读文字可能觉得抽象,但一旦图像化,就会觉得“原来可能是这个样子”。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也能进一步激发想象力。
当然,AI制图也有它的局限。古籍中的很多描述其实是很含混、很诗意的,有的带有象征性,有的根本无法还原细节。所以AI生成的图,可能只是提供了某一种想象路径,不一定完全对应古人原意。它更像是一种“视觉注解”,是为了帮助理解,不是为了定型结论。
所以我希望读者看图的时候,还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把它当成是一次跨时代的“脑补”尝试,而不是“唯一正确”的还原方式。
12
Q:你平时就非常关注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吧?书中还有不少你对未来科技的创意设想及“文创”构想,是不是写起来很过瘾,哪些设想你非常得意?
A:是的,其实我一直很喜欢观察现代科技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写这本书的时候,最过瘾的就是:能把古人的想象力和当下技术结合起来,然后再往未来推一步。这种“反向科幻”的写作,是我特别享受的一种创作方式。
比如唐代《酉阳杂俎》记载说,有一铁镜,直径五寸多,当几个人一起照这面镜子的时候,每个人在镜子里看到的只有自己,看不到其他人的影像。如果我们能将这种技术应用在相机上,在那些人满为患的热门景点、打卡点,也许就不再需要排队避人。因为,拍照时,镜头只识别到你自己,其他游客自动隐去。这种“个人视域技术”或许未来还可以应用到健身房、更衣室等公共空间,让镜子只映出使用者自己,既保护隐私,又消除多人共镜的尴尬。古人这一设想,某种意义上,简直就是一项等待实现的“隐私黑科技”。
书中从古代引发对未来技术的畅想还有很多,如“异地恋情侣钱”“防内卷灯”,等等。
这些也是我写书过程中特别开心的部分——你不是在“考古”,而是在“创造”,是和古人一起构建一个“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对话的技术宇宙。
13
Q:请用一句话,作为这本书的宣传标语。
A:从古籍中唤醒未来——一部解锁中国想象力基因的“黑科技”全景志。
(转自“上观新闻·文汇读书”2025年7月9日,发表时有删减,本文为完整版访谈)
丨相关阅读
古人的脑洞有多大,你永远想不到丨新书上市
如果你已经购买《中国古代“黑科技”》,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阅读感触、探讨更多古人“脑洞”,不要犹豫,速速加入【赵运涛《中国古代“黑科技”》读者群】吧!
如何加入?
添加“书局孔壮壮”微信号,发送一张亲手拍摄的《中国古代“黑科技”》照片给壮壮,申请加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