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十四与十五世纪之交的靖难之役,改变了明帝国的命运。永乐皇帝用了不过四年的工夫,以幽燕一隅、数万之兵而入主江山,即使放眼世界军事史也是辉煌的业绩。这样的结果自然引起后世史家的议论,不少人认为建文帝的失败,源于他的软弱,如《明史·成祖本纪》便言:“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在明清两代的其他史籍中,也不乏关于建文软弱的记载。据传,建文帝曾下诏“无使朕有杀叔父之名”,约束前线军士不得伤害朱棣,这为朱棣逆转战局提供了机会。然而,这个传说自出现起便充满疑点—从逻辑上讲,建文帝早已囚禁、流放多位叔父,不可能对造反的燕王朱棣宽仁,在混乱的战场上,此诏亦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从文献上看,此说出现时间甚晚,且私乘稗史对此虽记述不辍,却又莫衷一是。这个传说到底从何而来?仍需仔细考证,以窥全貌。
就目前所见文献而言,最早出现“无使朕有杀叔父之名”诏的是靖难百年之后,嘉靖初年成书的《姜氏秘史》(以下简称《秘史》):
乙卯,靖难兵攻东昌,都督盛庸帅师拒战,杀指挥张玉,大破之。
先是,上(建文帝)诏诸将,戒约军士:“无使朕有杀叔父之名。”
文庙(永乐帝)知之,故每战挺身独出,短兵相接,莫敢有加。文庙骑射尤精,进者每为所杀。至是兵大败奔,文庙犹以一骑殿后,追者数百人不敢近。丙辰,追兵大至,围之数里。文庙策马大呼,击杀数十人,溃围出,遂奔北平。(《中国野史集成》第 23卷,巴蜀书社, 1993,85页)
据此书所言,在两军对垒的紧张时刻,建文皇帝仍下诏怜惜叔父性命;而亲临战阵的燕王朱棣,则借此诏突出重围。嘉靖年间的其他史籍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节,如《皇明通纪》(以下简称《通纪》)言:
靖难兵攻东昌,盛庸、铁铉督师与战,大败之,斩其大将张玉……先是,帝诏诸将戒约军士“无使朕他日有杀叔父之名”。燕王知之,故每战挺身独出,虽短兵接战,莫敢加刃。上骑射尤精,追者每为所杀。至是,兵败北,王犹以一骑殿后,追者数百人,不敢近适……
辛巳,盛庸兵及靖难兵战于夹河……是战也,燕王轻身出入庸阵,将士守上戒谕,不敢加刃,以至于败。(《皇明通纪 ·皇明启运录》卷二,中华书局,2008,350—354页)
值得注意的是,此说问世不久,便广为流传 ——记载这一传说的两本史籍在当时都颇具影响力,尤其是《通纪》,一时备受关注,以至于在隆庆年间遭到封禁。这足以表明,在嘉靖年间,建文的仁慈已被广泛认为是朱棣多次脱险的关键因素。问题在于,这样一条事关重大的诏书,为何在百馀年后才出现文字记载?事实又是否真如这些野史所言呢?
在与“无使朕有杀叔父之名”相关的事件中,或许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线索。此说虽晚至嘉靖年间才出现,但作为其背景的东昌之战和夹河之战,早在永乐年间就已被官修史书《奉天靖难记》详尽记录。若将其与《通纪》对比,可以发现两书相似之处颇多。如东昌之战中,朱棣对战局的分析,《奉天靖难记》作:“庸粮乏而出,今东昌素无蓄积,彼必决死一战,须以计破之。”《通纪》作:“此易与耳。彼既乏粮而出,东昌素无蓄积,其何所恃乎?”《通纪》叙述夹河之战的部分亦然,除了对一些细节有所变更,大多直接摘抄于《奉天靖难记》。
基本内容的相似,不代表两书立意一致。《奉天靖难记》称赞夹河之战中的朱棣“出入阵间,决机应变,一见军受敌,即驰赴之”;《通纪》却写道:“帝诏诸将戒约军士‘无使朕他日有杀叔父之名。’”“将士守上戒谕,不敢加刃,以至于败。”将朱棣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解释为建文帝的“无使朕有杀叔父之名”所致。
这样看来,嘉靖野史中出现的“无使朕有杀叔父之名”就更显突兀,欲探其源,须究此说首现史籍《秘史》的史源。从作者姜清的叙述中,我们难以找到此说来源,却发现了更多疑点:其一,该诏在《秘史》中并无建文下诏原事对应,仅作为东昌之战的补充说明出现;其二,姜清在著录时有在段尾写明史源,或用小字在记载旁做标注的习惯,但“无使朕有杀叔父之名”作为涉及建文言行的重要史料,作者却未载其史源。
姜清不载建文下诏原事,这是很反常的。《秘史》虽不比详细记载帝王诏令的实录,但记载建文诏令亦甚多,其中无具文者有数十条,多为地方官吏升降、下诏赈灾等琐事,在此不一一列举。有具文者如长百馀字的建文发兵讨燕王诏:
诏曰:“朕奉先皇帝遗诏,纂承大统……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又如长达五百馀字的建文即位诏:
十八日,诏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诏曰:“天祐下民,作之君。我高祖皇帝受天之命……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秘史》记载如此多的建文诏令,并且将重要者全文录入,可见姜清将此视为头等大事,只要资料充分,就断无不予记载之理。像“无使朕有杀叔父之名”这样一条十分重要的诏令,不该只以寥寥数语略过。如前所述,囿于史料,我们已无法得知姜清所言“无使朕有杀叔父之名”的准确来源,但从《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的评价中能够看出一些端倪:“自靖难之后,建文一朝事迹大抵遗失。是书于故案文集搜辑遗闻,编年纪载。”其中“搜辑遗闻”一语,可知姜清采用了野语传闻作为《秘史》的史源。结合姜清对此诏记载的简略,一个合理的解释为:《秘史》所载建文此诏,源自于野语传闻,而非记载精确时间的档案。作者虽认可传闻所言,却无法还原这一传说的具体经过,故以补充叙事的方式记录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