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发生需要具备两个因素:一是自身虚弱给邪气以可乘之机,即“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二是风雨寒热等本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但如果气候出现的季节、地域不当,即非其时其地而有其气,那么便会成为致病因素,《黄帝内经》称之为“虚邪”。虚与实相对,《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云:“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实,便是合乎地域、季节的当令正常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基本依靠。如果出现与地域、季节相“冲”的反常气候,就是让人生病的虚邪。比如,夏季气温骤降,冬季不冷反热,北方当冷不冷,南方当热不热,都是外感病高发的重要原因。所以,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便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为什么感受同样的邪气,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同样是感染新冠病毒,为何大家的症状有差异,轻重也不同。《黄帝内经》中有很生活化的解答。
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
少俞曰: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灵枢·五变第四十六》)
树木材质有别,面对自然灾害便会有不同的遭遇。以人应木,“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人的体质有差异,面对外邪侵袭,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发病程度也不相同。
前文所引《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中的“阴阳喜怒”,不少人以房中男女性生活阐释阴阳。在我看来,喜怒之前冠以阴阳,正是说明喜怒之无常。一会儿晴天一会儿雨,不正是情绪无常的表现吗?风雨寒暑是外邪侵袭,喜怒不节便是内伤。“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情志与五脏系统五行相应,情志不节可直接损及相应的五脏。今天我们在表述不如意的心情时,常言及“气”,生气、憋气、闷气、泄气……除了呼吸,情绪变化时所觉察到的“气”的变化,是我们在生活中能切身感受到“气”存在的另一重要途径。《黄帝内经》论述了情志不节所致气的变化: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百病生于气,情绪管理是何等重要。
饮食居处,道在其中,只不过今人经常是熟视无睹,日用而不知。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气候、居住、饮食都呈现出不小的差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专门论述了五方的地域差异、患病的倾向性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故名“异法方宜”。以东部沿海为例,该篇云: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除了这样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理论以外,《黄帝内经》中大量的则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对五味、五脏及其生克关系的论述。以《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为例,该篇有云: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咸,五行属水,水克火,火在五行与心、脉、面相应,所以食咸过多会导致血脉滞涩不畅,颜面色泽发生改变。苦,五行属火,火克金,金在五行与肺、皮、毛相应,食苦过多则皮肤枯槁,毫毛脱落。辛,五行属金,金克木,木在五行与肝、筋、爪相应,食辛过多会使筋脉拘挛,爪甲枯干。酸,五行属木,木克土,土在五行与脾、肉、唇相应,食酸过多会引起肌肉粗厚皱缩,口唇掀起。甘,五行属土,土克水,水在五行与肾、骨、发相应,食甘过多会骨头疼痛,头发脱落。
如上所述,《黄帝内经》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无论是感受外邪,还是饮食起居失常,都从自身生命与外在时空的互动中去考察失序的产生。既然如此,那么对疾病发展变化的认识,也自然不能就疾病而言疾病,而应该结合外在时空变化加以综合考察。
就四时而言,五行、五脏、四时相应,五脏之病在五行生克的框架中便呈现出四时的轻重缓急变化。以肝病为例,《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云:“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肝在五行属木,与四时之春相应,夏在五行与火相应,木能生火,相生为顺,所以肝病“愈于夏”。秋在五行与金相应,金能克木,相克为逆,所以肝病“甚于秋”。如果躲得过秋天,冬在五行与水相应,水能生木,又是相生为顺,所以冬天病情会稳定住。冬去春来,肝所应之季节,肝病就会“起于春”,有所好转。
《红楼梦》第十回张太医认为秦可卿的病源于“忧虑伤脾,肝木忒旺”,开了补脾和肝的处方,并判断秦可卿的病“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曹雪芹或许读过《黄帝内经》,才会写出这样的论断吧。不过,秦可卿未如张太医所预料,还是病故了,毕竟疾病不会完全按照五行推演来变化,要看到中医理论的局限。
(选自刘鹏著《〈黄帝内经〉通识》第二章《〈黄帝内经〉知要》,中华书局2024年5月版)